[发明专利]一种辊道炉的辊棒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94249.5 | 申请日: | 2017-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268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谢礼飞;段红松;张志伟;肖路;周时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7B9/40 | 分类号: | F27B9/40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43008 | 代理人: | 周长清,廖元宝 |
地址: | 410111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辊道炉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辊道炉技术领域,特指一种辊道炉的辊棒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动力锂电池材料的需求量呈井喷趋势,用来烧结动力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的辊道炉设备在电子窑炉行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辊道炉是一种轻体化连续式工业窑炉,适应于磁性材料(硬磁)、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化工粉末、基片等产品的快速烧成。
辊棒在长时间的转动过程中,随着窑炉产量的增大,辊棒转速的加快,辊棒在高温环境下的损耗增加,当收到足够强的冲击力时,辊棒将会发生断裂。过去发生这种辊棒断裂现象,不能及时发现,往往是通过巡视人员发现窑炉堵塞从而找出原因,将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
辊道炉是通过电机驱动数百根辊棒转动来带动装载物料的匣钵向前运动的电子设备,在烧结过程中,承载物料的匣钵放置在许多平行排列的水平耐高温辊棒上,以转动的辊棒作为匣钵运载工具,靠辊棒的转动将匣钵从前端传送到后端。
辊棒是由碳化硅或高温陶瓷制作而成,辊道炉在长时间运转过程中,由于高温环境和磨损会使辊棒强度降低,同时随着窑炉产量的增大,辊棒转速的加快,辊棒在高温环境下的损耗增加,当收到足够强的冲击力时,可能会有辊棒断裂现象,如果不及时处理会造成匣钵运动方向改变、匣钵堆叠、窑炉堵塞等重大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时检测辊棒转速并对异常辊棒进行精准定位的辊道炉的辊棒检测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辊道炉的辊棒检测装置,包括控制单元、上位机和多个旋转位置检测件,各旋转位置检测件与辊道炉的辊棒一一对应设置且安装于所述辊棒的端部;各所述旋转位置检测件均与所述控制单元相连,用于检测各辊棒的转动位置并发送至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转动位置得到各辊棒的转速,所述控制单元与上位机相连,用于将转速信号发送至上位机进行显示;其中各旋转位置检测件均安装于与辊棒传动端相对的一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辊棒相对于传动端的一端固定安装有防滑套,所述防滑套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辊棒同轴转动的转轴,所述旋转位置检测件安装在所述转轴上。
所述防滑套套装在辊棒一端并通过插销固定。
所述旋转位置检测件为旋转编码器。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自检模块、清零模块、报警模块和I/O模块,所述自检模块用于进行功能自检,所述清零模块用于对数据进行清零,所述报警模块用于设定报警阈值,转速不在报警阈值内进行报警;所述I/O模块用于采集和传输数据。
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上位机进行RS232双向通信。
所述上位机包括触摸屏。
所述控制单元为PLC。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的辊道炉的辊棒检测装置,通过旋转位置检测件对各辊棒的转速进行实时检测,并通过上位机进行显示,不仅能够及时检测出辊棒异常情况,同时也能对异常的辊棒进行精准定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控制框图。
图5为本发明的检测流程图。
图中标号表示:1、旋转位置检测件;2、防滑套;3、插销;4、支架;5、辊棒;6、控制单元;7、上位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辊道炉的辊棒检测装置,包括控制单元6、上位机7和多个旋转位置检测件1,各旋转位置检测件1与辊道炉的辊棒5一一对应设置且安装于辊棒5的端部;各旋转位置检测件1均与控制单元6相连,用于将检测的各辊棒5的转动位置发送至控制单元6,控制单元6根据转动位置得到各辊棒5的转速,控制单元6与上位机7相连,用于将转速信号发送至上位机7进行显示;其中各旋转位置检测件1均安装于与辊棒5传动端相对的一端。本发明的辊道炉的辊棒检测装置,通过旋转位置检测件1对各辊棒5的转动进行实时检测,并通过上位机7进行显示,不仅能够及时检测出辊棒5异常情况,同时也能对异常的辊棒5进行精准定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9424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