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堵漏负压输送管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95016.7 | 申请日: | 2017-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8755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7 |
发明(设计)人: | 尚文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L55/162 | 分类号: | F16L55/162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13 | 代理人: | 林高锋 |
地址: | 250101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层 第二腔室 堵漏 负压输送管道 膨胀材料 管壁 腔室 第一腔室 方向设置 负压管道 尖端凸起 流体发送 密封件 双组份 固液 外壁 吸附 填充 密封 泄漏 膨胀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堵漏负压输送管道结构,其包括在管壁外设置的第一隔层、第二隔层、保护性外壁以及设置在管壁和隔层之间的密封件,从而沿着从管道内到管道外的方向,依次形成密封的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且在第二腔室之内设置多孔第三隔层,该第三隔层包括朝着第二隔层的方向设置的尖端凸起。在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中分别填充固液双组份膨胀材料的固体组分或液体组分。当负压管道中的流体发送泄漏时,通过第一隔层的吸附以及膨胀材料的膨胀实现双重自动堵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道防漏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堵漏负压输送管道结构。
背景技术
负压管道在输送负压气体或液体等流体时,容易发生泄漏。现有的堵漏技术都是在泄漏发生以后,才能进行封堵施工,不能精确预防管道泄漏,更不用说在泄漏发生的第一时间自动地进行堵漏。
为此,本领域迫切需要一种能预防泄漏发生并及时堵漏的自动堵漏负压输送管道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堵漏负压输送管道结构。本发明的自动堵漏负压输送管道结构在管壁外还包括第一隔层、第二隔层、保护性外壁以及设置在管壁和隔层之间的密封件,从而将沿着从管道内到管道外的方向,依次形成密封的第一腔室,第二密封腔室和第三密封腔室,且在第二密封腔室之内设置多孔第三隔层,在该多孔第三隔层朝着第二隔层的方向设置尖端凸起。在第二密封腔室中填充固液双组份膨胀材料的液体组份或固体组份,在第三密封腔室中填充与第二密封腔室所含组份互补的固液双组份膨胀材料的固体组份或液体组份。当负压管道中的流体发送泄漏时,第一隔层受到负压作用吸附到管壁上,实现初步堵漏。同时,第二隔层受到负压作用被设置在第三隔层上的尖端凸起刺穿,进而使固液双组份膨胀材料的液体组份和固体组份接触,并发生膨胀,进一步堵住负压管道的泄漏点,实现自动堵漏。
本发明之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如本文所述的自动堵漏负压输送管道结构对负压输送管道进行自动堵漏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下述技术方案。
在第一方面中,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堵漏负压输送管道结构,沿着从管道内到管道外的方向,所述自动堵漏负压输送管道结构依次包括管壁10,第一隔层20,第二隔层30,保护性外壁40;
其中在管壁10和第一隔层20之间设置密封件50,形成第一密封腔室100,在第一隔层20和第二隔层30之间设置密封件50,形成第二密封腔室200,在第二隔层30和保护性外壁40之间设置密封件50,形成第三密封腔室300;
其中在所述第二密封腔室200之内设置多孔第三隔层60,且所述多孔第三隔层60包括朝向第二隔层30设置的尖端凸起70;
其中第二密封腔室200包括固液双组份膨胀材料的液体组份或固体组份;以及
其中第三密封腔室300包括与第二密封腔室所含组份互补的固液双组份膨胀材料的固体组份或液体组份。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隔层20是可变形的且为气密性的。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隔层30是可变形的和气密性的,且构造成能被所述尖端凸起70刺穿。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自动堵漏负压输送管道结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腔室100之内的气体传感器或液体传感器。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固液双组份膨胀材料的液体组份是水,所述固液双组份膨胀材料的固体组份是遇水膨胀材料。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遇水膨胀材料是含有亲水基团的高分子树脂。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遇水膨胀材料包括聚氨酯,聚丙烯酰胺,聚多糖,酚醛树脂,丙烯酸树脂和脲醛树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建筑大学,未经山东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950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