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内饰件的涂装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98479.9 | 申请日: | 2017-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948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9 |
发明(设计)人: | 吴志光;吴锡辉;励春林;江华侨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帅特龙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D1/38 | 分类号: | B05D1/38;B05D3/00;B05D3/02;B05D7/00;C09D187/00;C09D7/65;C09D7/62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盛飞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3 | 代理人: | 洪珊珊 |
地址: | 31515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内饰件 工艺 | ||
本发明属于汽车零部件领域,涉及一种汽车内饰件的涂装工艺。所述涂装工艺包括:S1、前处理:二氧化碳雪花清洗,除尘除电处理;S2、喷底漆:喷涂水性聚氨酯环氧树脂底漆;S3、喷面漆:喷涂涂料,喷涂后流平10~20min;S4、固化冷却:在70~90℃下固化30~50min,冷却。所述涂装工艺还包括在S3步骤后的超声波处理:在喷涂面漆的汽车内饰件上涂覆聚乙烯,于10~20MPa的压力下,超声波处理80~120s。所述涂料包括:羟基丙烯酸乳液12~20份;聚苯乙烯接枝聚氨酯53~63份;羟甲基纤维素9~15份;环糊精包裹填料8~14份;成膜助剂3~8份;去离子水10~15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零部件领域,涉及一种汽车内饰件的涂装工艺。
背景技术
近年来塑料制品在工业产品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汽车、电动车领域的应用迅速扩展,越来越多的汽车内饰件开始塑料化,随之而来的对这些塑料件的装饰性和耐久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喷涂涂料后的汽车内饰件要求具有良好的韧性、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目前所用的涂料主要有溶剂型和水性涂料两类,尽管溶剂型涂料的价格只有水性涂料的一半,但是溶剂型涂料的苯系物含量远远高于水性涂料,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人体有害,而水性涂料尽管价格昂贵,但却是一种环保材料,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健康生活的重视,水性涂料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亲睐。
水性丙烯酸树脂和水性聚氨酯树脂与溶剂型产品相比,具有安全、不燃、无毒、不污染环境等优点。丙烯酸树脂具有快干、良好的透明性、保光保色性好等优点,而且附着力、光泽、硬度和耐候性能也较好,其缺点是最低成膜温度高、成膜性及柔韧性较差、耐水耐溶剂性差、热粘冷脆。聚氨酯分子结构中具有硬链段和软链段组成的链段结构,决定了其既坚硬又柔韧的独特性能,其两相结构使水性聚氨酯具有优异的低温成膜性、流平性及柔韧性,抗热回粘性好,但在稳定性、自增稠性、固含量、保光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水性丙烯酸树脂和水性聚氨酯树脂在性质上有一定的互补性,对二者进行改性,最大程度发挥二者的互补性能,来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内饰件的涂装工艺,该内饰件通过涂层材料组分体系的优化,结合涂装工艺,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以及耐磨、耐水解和抗老化性。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内饰件的涂装工艺,所述涂装工艺包括:
S1、前处理:将待加工的汽车内饰件送入喷房,先进行二氧化碳雪花清洗,再进行表面除尘除电处理;
S2、喷底漆:将前处理后的汽车内饰件用水性聚氨酯环氧树脂底漆进行喷涂,喷涂后流平10~20min;
S3、喷面漆:在喷涂底漆的汽车内饰件上喷涂面漆,喷涂后流平10~20min;
S4、固化冷却:将上述处理后的产品在70~90℃的温度下固化30~50min,冷却。
作为优选,所述涂装工艺还包括在S3步骤后的超声波处理:在喷涂面漆的汽车内饰件上涂覆聚乙烯,于10~20MPa的压力下,超声波处理80~120s。在喷涂面漆的汽车内饰件表面涂覆一层聚乙烯,利用超声波的高频振动冲击,使得聚乙烯层与涂层表面结合并渗入涂层,这种渗入提高涂层表面亮泽度,且耐磨的聚乙烯在涂层表面积累,赋予涂层表层优异的耐磨性能。
作为优选,所述聚乙烯的相对分子量为200~400万。
作为优选,所述喷房的温度为25±3℃,湿度为65±10%。
作为优选,所述底漆厚度为20~40μm,面漆厚度为30~50μm。
作为优选,所述S3步骤中面漆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羟基丙烯酸乳液12~20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帅特龙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帅特龙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9847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