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止水带的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99361.8 | 申请日: | 2017-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617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杨洋;邱长林;聂俊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16 | 分类号: | E02D29/16;E02D31/02;E02D29/045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周辉 |
地址: | 40008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止水带 固定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止水带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侧的模板,两个所述模板上分别安装有正对设置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宽度方向均垂直于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长度方向均沿待施工变形缝设置;所述第一挡板正对所述第二挡板的一侧具有沿长度方向贯通设置的定位槽;所述第二挡板正对所述第一挡板的一侧具有与所述定位槽相对应设置的凸棱,所述凸棱的宽度小于所述定位槽的宽度;所述第一挡板的宽度和所述第二挡板的宽度相一致,且与待浇筑墙体的厚度的一半相匹配。本发明具有结构设计合理,操作方便,能够在混凝土浇筑时将止水带稳定在墙体居中的位置,方便模板系统的支设和拆除,不会损伤止水带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的涉及一种止水带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建造的管线公共隧道,将电力、通信、燃气、给水、热力、排水等两种以上市政管线集中敷设在该隧道内,将原来分开铺设的燃气管、雨水管、污水管以及高压电线等集中铺设、并行不悖,都纳入综合管廊工程。地下综合管廊解决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各类管线的维修、扩容造成的“拉链路”和空中“蜘蛛网”的问题,对提升城市总体形象,创造城市和谐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随着城市区域的扩大及建设的发展,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优点逐步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肯定。
由于地下综合管廊中的管线种类多,如有高压电缆、弱电、通信传输、燃气、给水、污水等重要管线,潮湿和进水容易引起连接件的锈蚀和打火现象出现,影响管线安全使用。因此,地下综合管廊对防水的要求极高,而地下综合管廊的变形缝处因结构原因是防水的薄弱环节,通常在变形缝处埋设止水带进行密封止水。止水带的安装质量直接影响到防水止水的效果。
止水带通常需要放置在墙体的中部位置,止水带在安装时,需要采取可靠的固定措施,防止在浇筑混凝土时发生位移。现有的固定方式大多需要在止水带的允许部位上穿孔打洞,稍有偏差,将会损坏止水带的有效防水部位,影响密封止水性能。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操作方便,能够在混凝土浇筑时将止水带稳定在墙体居中的位置,方便模板系统的支设和拆除,不损伤止水带的固定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止水带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安装在待浇筑墙体两侧的模板,以及用于连接两个所述模板的对拉螺栓;两个所述模板上分别安装有正对设置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宽度方向均垂直于所述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长度方向均沿待施工变形缝设置;所述第一挡板正对所述第二挡板的一侧具有沿长度方向贯通设置的定位槽;所述第二挡板正对所述第一挡板的一侧具有与所述定位槽相对应设置的凸棱,所述凸棱的宽度小于所述定位槽的宽度;所述第一挡板位于两个所述模板之间的部分的宽度和所述第二挡板位于两个所述模板之间的部分的宽度相一致,且与待浇筑墙体的厚度的一半相匹配,使两个所述模板依照待浇筑墙体的厚度安装到位时,能够将止水带挤压固定在所述第二挡板的凸棱和所述第一挡板的定位槽之间。
通常,在墙体变形缝处的分段浇筑施工时,先将止水带宽度方向的一侧浇筑到变形缝的第一段墙体内,然后再将另一侧浇筑到变形缝的第二段墙体内。采用上述结构,在浇筑变形缝的第一段墙体前,先将两个模板依照待浇筑墙体的厚度进行安装,安装的同时,将止水带放到待定位位置。这样,两个模板固定完毕后,止水带就被夹持固定在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之间,由于止水带的表面为橡胶材料,止水带在第二挡板的凸棱和第一挡板的定位槽相互挤压的作用下,部分橡胶嵌入到定位槽内,使得止水带安装稳定性更好,不易移位。上述结构设计合理,操作方便,能够在混凝土浇筑时将止水带稳定在墙体居中的位置,方便模板系统的支设和拆除,不损伤止水带。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槽的宽度大于止水带中部的凸起棱的宽度,所述定位槽的深度大于止水带中部的凸起棱的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993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