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湿单元及空调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05583.6 | 申请日: | 2017-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777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06 |
发明(设计)人: | 张家栋;孙鑫;孙合庆;苗伯卿;胥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信空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6/04 | 分类号: | F24F6/04;F24F1/0087;F24F3/14 |
代理公司: | 青岛清泰联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56 | 代理人: | 李红岩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湿 单元 空调器 | ||
本发明提出一种加湿单元及空调器,所述加湿单元包括供水组件、湿膜组件、水泵和防虹吸组件,所述防虹吸组件分别与所述水泵和湿膜组件相连通,所述防虹吸组件入水口距离地面的高度小于所述水泵出口距离地面的高度,且大于或者等于所述供水组件出水口距离地面的高度,以防止液体水在所述供水组件与湿膜组件之间发生虹吸现象;所述空调器设置有前述的加湿单元。本发明的加湿单元和空调器,能够防止发生虹吸效应,进而有效控制加湿单元的启停和调节室内空气的湿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湿单元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生活空间要求的逐渐提高,具有加湿功能的空调器越来越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空调器的加湿功能是通过加湿单元来实现的。参见图1,加湿单元1包括湿膜组11、供水组件12和水泵13,湿膜组件12设置于空调器2的进风口21,水泵13通过水泵入水管131与供水组件11相连通,水泵13通过水泵出水管132与湿膜组件12相连通,供水组件11的水通过水泵13输送至湿膜组件12中,进风口21的室内回风流经湿膜组件12后带走湿膜组件中的水分并最终形成室内送风通过空调器的出风口吹入室内,从而提高室内空气的湿度。
参见图1、图2,供水组件11在加水或者清洗时均需要从空调器2上卸下,为了方便用户操作,供水组件11一般设置为外置式,并且位于空调器2的中上部,而空调器2的进风口21一般设置于空调器2的底部,即供水组件11位于湿膜组件12的上方;水泵13抽取供水组件11的水输送至湿膜组件12时,由于水泵13停止时自锁能力有限,不能保证完全阻止供水组件11中的水因自重流入湿膜组件12,因此水泵一般设置于供水组件11的上方。当水泵13开始工作时,水泵入水管131、水泵13和水泵出水管132中均充满水,从而使供水组件11、水泵13和湿膜组件12之间产生虹吸效应,继而使水源源不断地从供水组件11流入湿膜组件12,最终导致用户无法控制加湿单元1的启停以及室内空气的湿度。
因此,设计出一种适用于空调器的加湿单元,能够防止发生虹吸效应,进而有效控制加湿单元的启停和调节室内空气的湿度,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的空调器加湿单元因发生虹吸效应不能有效控制室内空气湿度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加湿单元及空调器,能够防止发生虹吸效应,进而有效控制加湿单元的启停和调节室内空气的湿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加湿单元,包括可提供水源的供水组件,可与空气相接触以提高空气湿度的湿膜组件,以及可输送供水组件的水至湿膜组件的水泵,所述供水组件、水泵和湿膜组件依次连通,所述湿膜组件、供水组件和水泵的高度依次增加,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和湿膜组件之间设置有可防止所述供水组件和湿膜组件之间发生虹吸效应的防虹吸组件,所述防虹吸组件分别与所述水泵和湿膜组件相连通;所述防虹吸组件包括入水口,所述水泵包括出口,所述供水组件包括出水口,所述防虹吸组件入水口距离地面的高度小于所述水泵出口距离地面的高度,且大于或者等于所述供水组件出水口距离地面的高度。
作为优选,所述防虹吸组件包括防虹吸储水盒和出水管,所述防虹吸储水盒包括入水口和出水口,所述防虹吸储水盒的入水口通过水泵出水管与所述水泵相连通,所述防虹吸储水盒的出水口通过所述出水管与所述湿膜组件相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防虹吸储水盒的上端设置有可与大气相连通的开口。
作为优选,所述供水组件包括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入口设置于所述供水组件的底部,所述排水管的出口通过所述水泵入水管与所述水泵相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防虹吸储水盒的入水口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排水管入口的高度。
作为优选,所述供水组件包括可盛装清水的水箱,所述排水管的入口设置于所述水箱的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信空调有限公司,未经海信空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055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