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脆弱性态势数据融合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09464.8 | 申请日: | 2017-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351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陶晓玲;刘丽燕;亢蕊楠;王勇;刘洋;周理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12/24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持衡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5107 | 代理人: | 陈跃琳 |
地址: | 541004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脆弱 态势 数据 融合 方法 | ||
1.一种脆弱性态势数据融合方法,其特征是,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1、采用本体对网络脆弱性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描述,并建立资源描述的层次关系,将不同工具检测到的网络脆弱性信息资源规划为统一表述,得到网络脆弱性本体;
步骤2、根据各种探测工具的检测能力不同,给定各种探测工具的相对权重,同时给出第一判决门限ε1和第二判决门限ε2;
步骤3、根据步骤1所得到的网络脆弱性本体,并利用漏洞的相关属性中的每个具体的CVE编号和漏洞的严重程度对各个探测工具进行基本概率分配,获得各个探测工具针对每个具体的CVE编号的基本概率,该基本概率包括漏洞存在的基本概率、漏洞不存在的基本概率和漏洞未知的基本概率;
步骤4、根据步骤2给定的各种探测工具的相对权重,对步骤3所得到的各个探测工具针对每个具体的CVE编号的3种基本概率分别进行加权,获得各个探测工具针对每个具体的CVE编号的加权概率,该加权概率包括漏洞存在的加权概率、漏洞不存在的加权概率和漏洞未知的加权概率;
步骤5、利用D-S证据理论的合成规则对步骤4所得到的各个探测工具针对每个具体的CVE编号的3种加权概率采用两两交叉融合计算的方法进行融合,融合了所有探测工具针对每个具体CVE编号的漏洞信息,获得针对每个具体CVE编号的融合概率,该融合概率包括漏洞存在的融合概率、漏洞不存在的融合概率和漏洞未知的融合概率;
步骤6、构造过滤规则,对步骤5所得出的针对每个具体CVE编号的3种融合概率采用过滤规则进行过滤;若满足过滤规则,即同时满足漏洞存在的融合概率大于第一判决门限ε1、漏洞未知的融合概率小于第二判决门限ε2、以及漏洞存在的融合概率大于漏洞不存在的融合概率这3个条件,则表明该漏洞存在;若不满足过滤规则,则表明该漏洞不存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脆弱性态势数据融合方法,其特征是,步骤1的子步骤如下:
步骤1-1、将网络脆弱性本体结构设计为多层结构;
步骤1-2、根据每个网络节点启动对应的Map函数,每个Map函数以键值对网络标识符,网络IP地址作为输入;
步骤1-3、Map函数根据网络IP地址操作网络节点,收集网络节点相关信息,调用网络脆弱性采集工具捕获网络脆弱性信息,并将采集到的网络脆弱性信息传入Combiner中间结果;
步骤1-4、Combiner以网络标识符,网络脆弱性信息为键值对,将采集到的各网络脆弱性信息送入规约函数;
步骤1-5、通过MapReduce的规约函数生成网络脆弱性本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脆弱性态势数据融合方法,其特征是,步骤1-1中,所设计的多层网络脆弱性本体的首层记录了漏洞信息;该漏洞信息的下一层记录了漏洞相关属性信息、漏洞的载体信息、检测漏洞采用的方式、漏洞的检测结果、针对不同漏洞的解决方法以及扫描漏洞所使用的工具;其中漏洞相关属性的下一层记录了漏洞的严重程度、漏洞的名字、通用的漏洞评分系统、对漏洞的概述以及存在的漏洞编号;其中漏洞载体信息记录了软件与操作系统、协议、主机以及端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09464.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两端低压供电母线自动相序识别装置
- 下一篇:一种流媒体传输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