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松脂芯软焊料用助焊剂、助焊剂残渣及松脂芯软焊料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12357.0 | 申请日: | 2013-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497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发明(设计)人: | 杉浦隆生;东村阳子;鬼塚基泰;川中子宏;鹤田加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千住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3K35/02 | 分类号: | B23K35/02;B23K35/36;B23K35/362;H05K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松脂 焊料 焊剂 残渣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松脂芯软焊料用助焊剂、助焊剂残渣及松脂芯软焊料。本发明提供能够使助焊剂残渣具有挠性,并且能够不依赖于焊接工艺地使用的松脂芯软焊料用助焊剂。一种松脂芯软焊料用助焊剂,其包含:松香;高分子化合物,其抑制助焊剂的熔融粘度的上升,并使因焊接而加热后的助焊剂残渣具有挠性;以及卤化物,其通过与抑制助焊剂的熔融粘度的上升并使因焊接而加热后的助焊剂残渣具有挠性高分子化合物的组合,使因焊接而加热时熔融的焊料的表面被助焊剂覆盖。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3年1月8日、申请号为201380005848.7、发明名称为“松脂芯软焊料用助焊剂及松脂芯软焊料”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松脂芯软焊料中使用的助焊剂、及松脂芯软焊料。
背景技术
在安装电子部件的印刷基板等基板中,对应电子部件的针等端子而形成有电极。电子部件与基板的固定及电连接通过焊接来进行。在这种基板中,在电子部件的端子与基板的电极的焊接部,如果水滴附着于施加直流电压的电极间,则有可能发生离子迁移(电化学迁移)。
离子迁移(以下称为迁移)是指如下的现象:在施加直流电压的电极间,自阳极溶出的金属离子在阴极接受电子,被还原的金属自阴极生长,延伸至阳极,由于这种还原金属而使两极短路的现象。如此,因水滴等的附着而发生迁移时,会在电极间发生短路,因而丧失作为基板的功能。
于是,焊接中使用的助焊剂通常具有在焊料溶解的温度下化学性地去除存在于焊料及焊接对象的金属表面的金属氧化物,使两者的边界能够进行金属元素的移动的功效,通过使用助焊剂,能够在焊料与母材之间形成金属间化合物,从而获得牢固的接合。
松脂芯软焊料是在线状的焊料中密封助焊剂而成的材料,利用烙铁或激光等使焊料熔融而进行焊接。
助焊剂中还含有不因焊接的加热而分解、蒸发的成分,在焊接后以助焊剂残渣的形式残留在焊接部的周边。助焊剂中作为主要成分而含有的松香(松脂)具有拒水性,因此,以松香为主要成分的助焊剂残渣形成于焊接部时,即使水滴附着在助焊剂残渣上,由于松香的拒水效果,也不会立即发生迁移。
但是,助焊剂残渣中产生裂纹时,水分会自裂纹浸入到焊接部,这是导致迁移的发生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施加振动那样的环境下、或者温度变化剧烈的环境下,助焊剂残渣中容易产生裂纹。
图1A、图1B、图1C及图1D为示出因裂纹产生而导致的迁移的发生过程的说明图。图1A示意性地示出在形成于基板1的电极10上通过焊接而接合有焊料2的焊接部20被助焊剂残渣3覆盖的状态。
如图1B所示,在暴露于规定的高温下和低温下的温度循环等中而于助焊剂残渣3中产生了裂纹30的焊接部20上附着水滴时,如图1C所示,裂纹30成为水路,水4浸入到焊接部20中。
裂纹30达到焊料2,水滴附着在施加直流电压的电极10-10间时,如图1D所示,在施加直流电压的电极10-10间发生迁移。即,自阳极溶出的金属离子在阴极接受电子,被还原的金属自阴极生长,延伸至阳极,形成还原金属40,由于该还原金属40而使两极短路。
另外,助焊剂残渣是由于在焊接中铺展于焊接部表面的助焊剂发生固化而形成的,但有时助焊剂没有铺展于焊接部的表面整体,会产生焊接部被助焊剂残渣覆盖的部位和没被覆盖的部位。焊接部没被助焊剂残渣覆盖的部位成为上述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
进而,焊接中,若焊接部的表面没被助焊剂覆盖,则在使用烙铁进行焊接时焊料的切断性(cutting property)恶化。
图2A、图2B及图2C、与图3A、图3B及图3C为示出焊料的切断性的概要的说明图,图2A、图2B及图2C中说明了焊料的切断性良好的情况,图3A、图3B及图3C中说明了焊料的切断性差的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千住金属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千住金属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123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由正丁烯通过氧化脱氢生产1,3‑丁二烯
- 下一篇:新型苯甲酸酰胺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