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分子材料改性的污泥生物炭催化剂、其制备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14677.X | 申请日: | 2017-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448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陈朱琦;王婷;郎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31/06 | 分类号: | B01J31/06;A62D3/38;A62D101/20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许恒恒;李智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分子材料 改性 污泥 生物 催化剂 制备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污染土壤治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高分子材料改性的污泥生物炭催化剂、其制备及其应用。高分子材料改性的污泥生物炭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烘干的污泥在隔绝氧环境下于400~600℃下热解处理至少2小时,冷却后得到污泥生物炭;(2)将污泥生物炭与浓度为3~6g/L的含有有机官能团的高分子聚合物溶液在混合,40℃~60℃的条件下搅拌,向其中逐滴加入交联剂,发生交联反应后获得流体状复合物;(3)流体状复合物逐滴加入酸溶液,直至胶体完全析出,分离后将胶体干燥得到高分子材料改性的污泥生物炭催化剂。将该催化剂应用于降解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污染物降解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染土壤治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高分子材料改性的污泥生物炭催化剂、其制备及其降解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展的加快,土壤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污染土壤中以有机物污染最为严重,由于多数有机污染物具有难降解、强致癌的性质,目前土壤修复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密切关注。
现有土壤修复技术中,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修复手段是化学修复法。因为化学修复具有修复周期短、修复效果显著、土壤二次利用率高等优点。在化学修复中,高级氧化法是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主要有双氧水、高锰酸盐、臭氧等高级氧化技术。首先双氧水为液体、运输较为困难,且对土壤质地有很高的要求,及其氧化半径较小等明显的缺点;其次,高锰酸盐对pH有较高的选择性,且生成的二氧化锰为沉淀,影响土壤的孔径,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生存有较大的影响;另外,臭氧基于其传质等因素,一般不作为大面积场地修复的手段。过硫酸盐基于其易运输、对土壤自身性质选择性较小、以及其氧化半径较大、自由基持续周期长等优点,目前在高级氧化技术中得到了大量的研究。
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中,一方面,催化剂的量以及形态的使用有很大限制,少量或过量、溶液或者固体都会影响其氧化效果。例如过硫酸盐催化剂中主要为含铁的催化剂,自由铁离子活性最强,但是使用过程铁离子过量会抑制其降解效果;对于铁矿石等系列催化剂,由于其为固体催化剂,多相反应导致反应时间及降解效率较低。
另一方面,有机污染物易附着在土壤有机质上,甚至进入其内部,导致其不易降解,且在多相反应中降解效果会受极大影响。
此外,对于含铁化合物催化过硫酸盐过程中对pH也有较高要求,故本文发明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其制作工艺简单,操作简便,中性条件可高效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其一方面利用了废弃的污泥,另一方面在污染治理上作为催化剂,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分子材料改性的污泥生物炭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应用,其目的在于通过将热解处理的污泥生物炭与含有大量有机官能团如-NH2、-COOH、-OH的高分子聚合物在交联剂作用下发生交联接枝反应,然后通过酸析出胶体并干燥获得该催化剂,将其应用于降解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污染物降解效率高,由此解决现有技术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的催化剂效率低、工艺控制条件复杂等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高分子材料改性的污泥生物炭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烘干的污泥在隔绝氧环境下于400~600℃下热解处理至少2小时,冷却后得到污泥生物炭;
(2)将步骤(1)所述的污泥生物炭与浓度为3~6g/L的含有有机官能团的高分子聚合物溶液混合,在40℃~60℃的搅拌条件下向其中逐滴加入交联剂,发生交联反应后获得流体状复合物;其中所述污泥生物炭、所述高分子聚合物与所述交联剂的质量比为1:0.5~3:0.25~2;
(3)向步骤(2)获得的流体状复合物逐滴加入酸溶液,直至胶体完全析出,分离后将胶体干燥得到高分子材料改性的污泥生物炭催化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1467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