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稳定的补体C4检测试剂盒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15460.0 | 申请日: | 2017-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414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7 |
发明(设计)人: | 庄庆华;吴泽东;张金东;吴铮;丁先骏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伊普诺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68 | 分类号: | G01N33/68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浩智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4124 | 代理人: | 王志兴 |
地址: | 236000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经济开发区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稳定 补体 c4 检测 试剂盒 及其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学检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稳定的补体C4检测试剂盒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补体C4是一种多功能β1-球蛋白,存在于血浆中。C4是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一个重要组分,它的测定有助于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治疗和病因探讨。其中,补体C4降低:见于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性感染、狼疮性症候群、肝硬化、肝炎等;补体C4增高:见于各种传染病、急性炎症、组织损伤、多发性骨髓瘤等。
目前,补体C4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放射免疫法、化学发光法和免疫比浊法。其中,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精确、定量,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但操作程序繁琐,耗时长,不能适应大规模体检筛查或急诊的需要。放射免疫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放射免疫反应是竞争性的反应,测得的值是相对量而非绝对量,且存在辐射和放射性污染。化学发光法精确度高,检测速度快,但成本高昂,对配套设施要求高,无法应用于广大中、基层的医院和医疗卫生机构。所谓免疫比浊法,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样品中的补体C4与反应液中抗补体C4的抗体,在一个最佳反应条件下,形成抗原-抗体聚合物,使反应液产生浊度变化,产生的浊度与样品中的补体C4含量呈正比,通过测定吸光度变化,与补体C4标准曲线比较,得出补体C4含量;但是由于补体C4临床临界值很低,当样品中补体C4的含量处于正常生理范围时,即抗原浓度很低时,产生抗原-抗体聚合物的量少,反应液浊度变化极小,吸光度变化就不能被检出,就是说此方法灵敏度不够。
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就是提高免疫透射比浊法的灵敏度,人血清中补体C4与相应抗体在溶液相遇,立即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一定浊度;该浊度高低在一定量抗体存在时与抗原的含量成正比,在340nm波长下测定浊度进行补体的定量测定;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自动化、定量准确、敏感度高等优点,可满足门、急诊和大规模体检筛查等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操作简便快速、自动化、定量准确、敏感度高的稳定的补体C4检测试剂盒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稳定的补体C4检测试剂盒,包括彼此独立的试剂R1和试剂R2双液体组分,包括的成分及相应含量为:
试剂R1:
其溶剂为纯化水;
试剂R2:
其溶剂为纯化水。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之一,包括彼此独立的试剂R1和试剂R2双液体组分,包括的成分及相应含量为:
试剂R1:
其溶剂为纯化水;
试剂R2:
其溶剂为纯化水。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之一,包括彼此独立的试剂R1和试剂R2双液体组分,包括的成分及相应含量为:
试剂R1:
其溶剂为纯化水;
试剂R2:
其溶剂为纯化水。
一种稳定的补体C4检测试剂盒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待测样品与试剂R1混合,37℃孵育1min;
(2)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反应后的吸光度A1;
(3)再与试剂R2混合,37℃孵育5min;
(4)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反应后的吸光度A2;
(5)根据吸光度变化值计算出样本中的补体C4的浓度。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之一,所述步骤(1)的试剂R1和步骤(3)的试剂R2的体积比为3:1。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之一,所述步骤(1)的待测样品与试剂R1和试剂R2构成的试剂液之间的体积比为1:150。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之一,所述步骤(2)和步骤(4)中,在主波长340nm、副波长700nm处测定吸光度A1和A2。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之一,所述步骤(5)中,吸光度变化值为A1和A2的变化值,即ΔA。
试剂盒中各成分功效:
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氯化钾、氯化钠:配制成缓冲液,主要是起到缓冲作用,保证反应过程中反应体系环境的稳定,保证检测结果不会受到波动和影响;
聚乙二醇6000:表面活性剂,增加聚氧乙烯聚丙乙烯共聚物与羊抗人C4特异抗体的结合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伊普诺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伊普诺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154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