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控制流量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19292.2 | 申请日: | 2017-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003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6 |
发明(设计)人: | 曹政;刘小丽;胡农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47/12 | 分类号: | H04L47/12;H04L47/32 |
代理公司: | 北京龙双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9 | 代理人: | 时林;毛威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 流量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提供一种控制流量的方法,包括:第一设备通过第一发送模式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设备确定网络拥塞状态;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第二发送模式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发送模式为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网络拥塞状态确定的发送模式,所述第二数据包为所述第一数据包之后的待发送数据包。通过第一设备实时确定当前网络拥塞状态,并根据当前网络拥塞状态,实时调整向第二设备发送数据包的发送模式,使得第一设备在提高网络吞吐量的同时降低网络延迟,并且还能降低因为网络拥塞导致的丢包概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控制流量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数据中心网络为支撑日益发展的不同应用对带宽和延迟的不同侧重需求,需要同时满足高网络吞吐量及低网络延迟需求。然而网络吞吐量和网络延迟是两个相互制约的指标。
如图1所示,当网络负载较小时,网络吞吐量的增长与网络负载之间基本呈线性关系,随着网络负载的增大,网络延迟的增长相对比较缓慢。当网络负载大于或等于网络最优点后,随着网络负载的增大,网络吞吐量增长得十分缓慢,但是网络延迟却增长较快;当网络负载大于或等于网络饱和点之后,网络吞吐量就急剧下降,延迟相应急剧上升。
所谓网络饱和点,即网络的最大负载,当网络负载大于或等于网络饱和点之后,就会产生严重的网络拥塞,网络拥塞就有可能导致丢包,进而引发数据包重传,并导致网络吞吐量下降,网络延迟急剧上升。
网络流量控制的目标就是尽量使得网络的吞吐最大化并同时保持相对小的网络延迟。
一般地,网络流量控制可以分为被动流控和流控主动。被动流控模式中,源节点向目标节点推送数据,当网络拥塞发生后得到拥塞反馈,源节点才开始限制源节点注入流量。这种流量控制延迟低,然而,由于是在网络拥塞之后才控制流量,因此,容易产生拥塞丢包的现象,导致网络吞吐量下降,被动流控模式比较适合轻载的低网络吞吐量的应用场景。
主动流控模式中,源节点在向目标节点发送数据之前,首先需要向目标节点请求数据发送量,待得到目标节点返回的授权数据量之后,源节点才开始发送数据,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网络拥塞时的丢包现象。但是该流控模式需要提前进行协商流程,因此增加了网络延迟,主动流控模式适合重载下的网络吞吐量保障。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控制流量的方法及装置,能够在提高网络吞吐量的同时降低网络延迟,并且还能降低由于网络拥塞导致的丢包概率。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流量的方法,包括:第一设备通过第一发送模式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设备确定网络拥塞状态;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第二发送模式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包,所述第二发送模式为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网络拥塞状态确定的发送模式,所述第二数据包为所述第一数据包之后的待发送数据包。
通过第一设备实时确定当前网络拥塞状态,并根据当前网络拥塞状态,实时调整向第二设备发送数据包的发送模式,使得第一设备在提高网络吞吐量的同时降低网络延迟,并且还能降低由于网络拥塞导致的丢包概率。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发送模式为推送模式,所述第二发送模式为请求应答模式,所述第一数据包携带有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包是通过推送模式发送的数据包。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第二发送模式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包,包括:在所述网络处于拥塞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请求信息,所述请求信息用于请求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第一设备分配数据量;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第二设备分配的数据量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192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