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灰色陶瓷砖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19332.3 | 申请日: | 2017-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391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7 |
发明(设计)人: | 柯善军;汪乾;马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欧神诺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5/14 | 分类号: | C04B35/14;C04B35/622;C04B41/89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44205 | 代理人: | 王国标 |
地址: | 52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灰色 陶瓷砖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陶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灰色陶瓷砖。
背景技术
随着室内装修风格的转变,陶瓷砖的整体色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前随处可见的黄色系风格,逐渐被黑、白、灰的简约风格所取代,其中灰色系陶瓷砖产品具有清新、雅致的装饰特性,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目前,灰色系陶瓷砖主要采用陶瓷专用锑锡灰色料为发色原料。锑锡灰色料的生产过程为:先将金属锡制成二氧化锡,再将二氧化锡与石英粉、轻质碳酸钙、着色剂等经配料、混合、研磨、煅烧、润磨、洗涤、干燥而得。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氮氧化合物气体和含酸废气,尽管采取措施加以治理,但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虽有其他灰色系色料,如铁钴锆灰、镍钴锆灰、锰锆灰等灰色系色料,但这些灰色色料制备温度均在1100℃以下,其高温颜色稳定性较差。因此,高温稳定的灰色系色料选择受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灰色系陶瓷砖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灰色陶瓷砖,其高温烧成后保持有良好的发色效果,同时提供了该灰色陶瓷砖的制备方法,其环保无环境污染。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灰色陶瓷砖,其包括基料和着色料,所述着色料为硅铝合金粉。具体地,合金中的硅粉在高温条件下表面生成一层二氧化硅保护膜,阻止了硅粉的进一步氧化,形成了硅粉黑芯,同时由于铝粉的活性更强,更容易与坯体中的氧进行反应,使得硅粉黑芯周围被氧化铝包裹,减弱了残余硅粉的黑色调,呈现出灰色调。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着色料中的硅与铝的质量比为(1~10):10。具体地,本发明通过改变硅铝合金中硅铝比例,可实现陶瓷砖呈色由浅灰至深灰的渐变调整,从而形成浅灰至深灰的陶瓷砖坯。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着色料粒度为325~1000目。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按原料重量百分比计所述着色料占总重量的0.3~8%。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按原料重量百分比计所述基料的化学成分包括:60~70%的SiO2、16~25%的Al2O3、0.5~0.9%的Fe2O3、0.1~0.5%的TiO2、0.5~5%的CaO、0.5~2%的MgO、0.5~3.5%的K2O、1~5%的Na2O和5~10%的烧失。
一种如上所述的灰色陶瓷砖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工艺步骤:
1)配料:按原料重量百分比计称取基料和着色料,加入占原料总重量0.2~0.6%的添加剂,得混合料;
2)球磨:将混合料与水加入球磨机中球磨,固含量60~70%,球磨细度为250目筛余0.3%以下,得浆料;
3)喷雾造粒:将浆料通过喷雾造粒制备成含水率为5~8%的坯粉;
4)陈腐:将坯粉放置密闭仓中陈腐5~10天;
5)成型:将陈腐后的坯粉一次压制成型,得砖坯;
6)干燥:将砖坯进干燥窑干燥,干燥温度110~180℃,干燥时间55~75min;
7)抛坯:通过抛坯机对干燥后的砖坯表面抛平、抽风吸去残留的粉尘;
8)釉面装饰:将抛平后的砖坯表面直接喷墨打印图案,再布施抛釉,得半成品;
9)烧成:将半成品置于烧成窑烧成,烧成温度为1180~1230℃,烧成周期为50~70min;
10)后期加工:半成品烧成后经磨边、抛光、打蜡等工艺,得环保型灰色陶瓷砖成品。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步骤1)中所述添加剂选自羧甲基纤维素、三聚磷酸钠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在陶瓷坯体中引入硅铝合金粉,烧结后形成灰色的陶瓷砖坯,其灰色调可通过改变硅铝合金中硅铝比例渐变调整,色调调整简单方便.本发明所使用硅铝合金粉较传统的陶瓷专用灰色色料,原料易得,价格便宜。
(2)本发明制备过程中未布施白色底釉,直接在灰色砖坯上喷墨装饰,避免了因使用白色底釉造成的切边倒角过程中出现白线的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欧神诺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佛山欧神诺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193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