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去虾线设备的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23191.2 | 申请日: | 2017-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8481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9 |
发明(设计)人: | 王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渔山小鲜水产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2C29/02 | 分类号: | A22C29/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岳兵 |
地址: | 3157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去虾线 设备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本发明属于水产品加工领域,具体公开了去虾线设备的使用方法,去虾线设备包括机架、转虾盘、水平设置且固定连接在转虾盘中间的转动轴、驱动转动轴转动的第一电机和设在转虾盘上方的虾线处理机构,包括以下使用步骤:首先启动第一电机,工作人员将虾顺着转虾盘的转动方向放入盛虾槽中,设定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转动的间歇时间,划壳装置的划壳刀已经完成对虾背的划壳处理,此时第一电机暂停运行,第二电机开始时针旋转,带动操作杆上移,旋转缠绕出虾线。本方案通过自动化的设置可以通过一个装置自动实现虾壳的滑开以及虾线的清理,极大地提高了去虾线的效率,并且在此同时可以完成对虾的冷处理,防止其变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品加工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进步,人们对饮食的追求越来越高。其中,鲜虾以肉质爽口味道鲜甜而广受食客们的欢迎。鲜虾是一种节肢甲壳类动物,人们常用作菜肴的虾类品种有南极红虾、青虾、河虾、草虾、对虾、明虾、龙虾等。虽然虾类繁多,但是各虾类的背部都有一条虾线,该虾线呈黑线即是虾的消化道,消化道内里包含了虾的排泄废脏物,排泄废脏物不但让人吃起来感觉味苦和有异味,还会影响人体健康。因此,人们通常在烹饪前会去掉该黑色虾线,以此增强虾肉的口感和保证虾肉的健康卫生。然而,人们每天烹饪进食的鲜虾是不计其数的,清理虾线的工作量亦相应地非常庞大的,要满足人们吃上健康鲜美虾肉,快速有效地清理虾线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已有极少量文献报道了清理虾线的剪刀,主要的款式是由上剪刀和下剪刀组成,在下剪刀的刀背上设置有用于勾出虾线的弯钩。然而,清理虾线前,还需先把虾线上的甲壳切开,再把虾线勾出。但是上述清理虾线的剪刀仅能把虾线勾出,并不能把虾线上的甲壳方便地切开,而由于虾体较小,切开虾壳这一步骤容易伤及人手并且耗费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去虾线设备只能把虾线勾出,并不能把虾线上的甲壳方便地切开,使的去虾线要使用两种不同的工具经过两步完成,极大的耗费了时间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提供一种去虾线设备的使用方法,所述去虾线设备包括机架、转虾盘、水平设置且固定连接在转虾盘中间的转动轴、驱动转动轴转动的第一电机和设在转虾盘上方的虾线处理机构;
所述转虾盘周向均布设有若干盛虾槽,所述虾线处理机构包括设在机架上的划壳装置和虾线卷绕装置,划壳装置和虾线卷绕装置沿着转虾盘的转动方向依次设置,所述划壳装置包括涡流管和设在涡流管冷气出口端的划壳刀,所述划壳刀上设有出气口,划壳刀的刀尖位于盛虾槽内;
虾线卷绕装置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空气腔、滑动连接在空气腔内的活塞、连接活塞的操作杆和虾线缠绕棒,空气腔固定连接机架,所述操作杆上段设有外螺纹,空气腔下段内壁设有和外螺纹配合设置的内螺纹,操作杆中段为花键段,花键段配合设有连接在机架上的花键套,花键套上设有外齿圈,花键套一侧设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上转动连接有与外齿圈啮合的齿轮,所述空气腔和涡流管之间设有空气道,空气道连通空气腔和涡流管,空气道和空气腔的连接处设有第一单向阀,空气腔侧壁设有第二单向阀;
所述去虾线设备包括以下使用步骤:
(1)首先启动第一电机,第一电机带着转虾盘顺时针旋转;
(2)工作人员将虾顺着转虾盘的转动方向放入盛虾槽中,虾背朝向盛虾槽上方的开口;
(3)设定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转动的间歇时间,使得放有虾的盛虾槽转动至虾线处理机构处时,设在在虾线卷绕装置前的划壳装置的划壳刀已经完成对虾背的划壳处理,此时第一电机暂停运行,第二电机开始运行;
(4)使第二电机逆时针旋转,带动操作杆下移,虾线缠绕棒也向下移动伸入被划开的虾肉中;
(5)使第二电机顺时针旋转,带动操作杆上移,在旋转缠绕出虾线的同时将空气腔中的空气通过空气道压入到涡流管中,冷气从划壳刀的出气口出来作用于虾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渔山小鲜水产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渔山小鲜水产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2319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