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态金属电池模块及其组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31093.3 | 申请日: | 2017-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4275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9 |
发明(设计)人: | 彭勃;张坤;蒋凯;郭姣姣;王康丽;王玉平;李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38 | 分类号: | H01M10/38;H01M10/39;H01M2/1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张弘 |
地址: | 710075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态 金属 电池 模块 及其 组装 方法 | ||
1.一种液态金属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箱、多个液态金属电池单体和电池管理单元(10);
所述的电池箱包括箱体外壳(3)和引线保护罩(6),箱体外壳(3)和引线保护罩(6)之间由顶盖外壳(5)隔为高温区和低温区,高温区内设置有加热层(1),加热层(1)为液态金属电池单体正常工作提供热能;
液态金属电池单体的主体部分置于高温区内;液态金属电池单体由电池壳体(12)的顶部中心孔引出并向上延伸形成过渡颈(13),过渡颈(13)顶部设置密封绝缘组件(14),负极集流体(15)与密封绝缘组件(14)紧密连接并经过渡颈(13)穿过电池壳体(12)的顶部中心孔向下延伸至电池壳体(12)内部,正极集流体(16)由过渡颈(13)旁边引出并向上延伸,过渡颈(13)、负极集流体(15)和正极集流体(16)上端延伸出高温区置于低温区;在低温区内通过电池引线(11)依次连接不同液态金属电池单体的负极集流体(15)和正极集流体(16)进行液态金属电池单体的串并联组合;
所述的电池管理单元(10)设置在电池箱上,用于对液态金属电池控制和监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态金属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体外壳(3)由外而内依次设置绝热保温层(2)和加热层(1),顶盖外壳(5)底部设置绝热保温顶盖(4),加热层(1)中设置加热元件(7)。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液态金属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池箱底部设有放置液态金属电池单体的定位槽,绝热保温顶盖(4)与顶盖外壳(5)内设有通孔,放置在定位槽内的液态金属电池单体的过渡颈(13)及正极集流体(16)穿过通孔伸出至低温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态金属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盖外壳(5)的下端面的四个顶角位置设有插孔,其四周侧壁设有连接件用于和箱体外壳(3)连接;所述的引线保护罩(6)为底部敞口的金属壳体,通过位于四个底角的插接柱与顶盖外壳(5)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液态金属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温区的侧壁设有电池模块引线出线口(8),用于供串并联后的电池组正、负极引线与外界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态金属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池壳体(12)与过渡颈(13)、密封绝缘组件(14)共同构成密闭的电池腔体;电池腔体内部由下而上依次为正极材料、电解质材料、以及负极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一种液态金属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渡颈(13)、负极集流体(15)、正极集流体(16)三者轴向共面且互不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态金属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温区的顶面预设电池管理单元引线出线口(9),所述电池管理单元(10)通过电池管理单元引线出线口(9)与加热元件电源线、电池状态检测引线以及电池控制引线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态金属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个液态金属电池单体以单层阵列形式排列、彼此间隔设置形成液态金属电池阵列。
10.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态金属电池模块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将液态金属电池单体固定于电池箱底部的高温区中,将顶盖外壳(5)固定于箱体外壳(3)上,使得各液态金属电池单体的过渡颈(13)和正极集流体(16)穿过顶盖外壳(5)预留的通孔,并置于顶盖外壳(5)与引线保护罩(6)所形成的低温区内;
其次,将各液态金属电池单体的负极集流体(15)及正极集流体(16)通过电池引线(11)依次连接,进行串并联组合;
最后,将引线保护罩(6)固定于顶盖外壳(5)上;并通过引线保护罩(6)侧壁上设置的电池模块引线出线口(8)将串并联后的电池组正、负极引线与外界连接;电池管理单元(10)通过引线保护罩(6)顶部设置的电池管理单元引线出线口(9)与加热元件电源线、电池状态检测引线和电池控制引线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3109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蓄电池
- 下一篇:锂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