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再利用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32071.9 | 申请日: | 2017-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4950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发明(设计)人: | 吴鑫;朱军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超威电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54 | 分类号: | H01M10/54;H01M10/12;B09B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31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旧 蓄电池 回收 再利用 加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电池回收领域,公开了一种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再利用加工方法。通过参照负极板硫酸铅含量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正、负极回用粉和添加剂的添加方案,在保证电池性能不降低的情况下,充分回收和再利用废旧铅酸蓄电池的各个部分。本方法简单便捷,避开了传统火法炼铅的步骤,有效解决现有的高污染生产模式,并且不采取暴力破碎的方式拆解电池,废旧电池的塑料件和铅零件等都能够有效再利用,降低了成本,方法简单,原材料易得,真正做到了节能减排、降低能耗的作用,对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适用于工业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回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再利用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铅酸蓄电池发展至今有超百年历史,铅酸蓄电池作为重要的二次电源,占据着重要的市场份额。而铅酸蓄电池的回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生产流程,现有的铅酸蓄电池的生产中,主要都是考虑了铅的回收。目前废旧电池回收往往采取暴力破碎、火法炼铅、电解精铅的传统高污染高耗能模式,其污染程度可想而知,采取科学环保方法回收处理废铅酸蓄电池迫在眉睫。废旧铅酸电池主要包含废铅板栅和铅膏,放电状态下,正极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铅,负极主要成分为铅;充电状态下,正负极的主要成分均为硫酸铅。一般废旧铅酸蓄电池的正极回收较多,负极回收较少。
申请号为20161069112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全湿法回收氧化铅的方法,不需要高温焙烧就能得到高纯氧化铅固体,但是此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氧化剂H2O2,价格高,消耗大,原子经济性也很差。
申请号为201310160634.9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铅酸蓄电池生产加工过程中蓄电池报废极板回收方法,回收工艺过程简单,效率较高,回收后制造成的新极板,再组装成电池,电池耐循环寿命明显提高,正极板具有较多的孔率,电池容量与正常电池无差异,降低了产品加工成本,并避免了环境的二次污染。但是此发明只考虑了回收正、负极板,没有提出如何回收正、负极铅膏及其他零配件。
申请号为200810061741.5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再利用加工工艺,将正极活性物质分离粉碎后可作为新电池的正极添加剂,负极片充电还原并防氧化处理后,可单独或掺入新电池负极群中,重复使用,新电池性能不变并且降低了成本。但是此发明对于负极板先还原再防氧化的工艺要求较高,并且使用了大量抗氧化剂,回收成本较高,不适于工业化生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再利用加工工艺,避开了传统火法炼铅的步骤,工艺简单,废旧电池的回收率高,回收和再利用成本低。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为以下步骤:
1)切开废旧电池上盖,露出蓄电池内腔及汇流排;
2)测量每一单格的电压,去掉电压小于1.1V的单格,选择电压正常的单格作为可实施回收的单格;
3)将剩余单格取出,对单格进行恒压充电;
4)单格中的正、负极板经过分离、洗涤、烘干和破碎研磨,得到正、负极回用粉;
5)检测负极板的硫酸铅含量;
6)制作正、负极铅膏:负极板中,10wt%≤硫酸铅含量<20wt%,和膏过程中负极铅膏添加4.16-5.84wt%的负极回用粉,正极铅膏添加4-5wt%的正极回用粉和2.2-2.5wt%的红丹;20wt%≤硫酸铅含量<30wt%,和膏过程中负极铅膏添加2.5-4.16wt%的负极回用粉,正极铅膏添加3-4wt%的正极回用粉和2.5-3.0wt%的红丹;硫酸铅含量≥40wt%,先对其脱硫处理,再用纯水洗涤至中性后烘干,和膏过程中负极铅膏添加5.84-8.34wt%的负极回用粉,正极铅膏添加6-10wt%的正极回用粉和2-2.2wt%的红丹;正、负极回用粉的添加量总量为正、负极铅膏总量的3.63-6.82w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超威电源有限公司,未经超威电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3207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