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茶叶烘干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39042.5 | 申请日: | 2017-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947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2 |
发明(设计)人: | 过海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市万亩良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F26B11/00;F26B21/00;F26B21/04;F26B25/18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夏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2233 | 代理人: | 李红波 |
地址: | 214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茶叶 烘干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叶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茶叶烘干设备。
背景技术
在茶叶的制作工艺流程中,为了对茶叶进行提香,茶园需要将茶叶收割之后对茶叶进行烘干,一般烘干茶叶都使用专用的茶叶烘干设备。
传统的茶叶烘干设备在对茶叶进行烘干时,茶叶通常是堆积在烘干设备中,然后利用热风气流对茶叶进行吹拂烘干,由于堆积的茶叶中,位于内部的茶叶接触到的高温气流相对位于外部的茶叶较少,而且放置茶叶的机构始终处于静止的状态,容易出现茶叶受热不均匀降低烘干效果的现象,这就导致传统茶叶烘干设备实用性差的问题出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茶叶烘干设备,具备实用性强的优点,解决了传统茶叶烘干设备实用性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茶叶烘干设备,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内腔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两个固定块之间活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外侧等距离固定连接有四个网状框,所述网状框内腔的中部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网状框的一面搭接有网状盖,所述网状盖与网状框相背的一侧均卡接有卡块,所述网状框的外侧等距离固定连接有挡风板,所述机架内腔的下侧固定连接有进风槽,所述进风槽的顶部等距离开设有进风孔,所述进风槽的内腔等距离固定连接有引风板,所述进风槽的底部连通有进风管,所述进风管的一端连通有气泵,所述气泵的右侧连通有吸风管,所述吸风管的右侧连通有高温室,所述高温室的内腔等距离固定连接有三个加热块,所述高温室右侧的上部连通有回风管,所述回风管的顶部和右侧均连通有送风管,两个送风管的一端均贯穿机架连通有抽风机。
优选的,所述机架顶部的左侧铰接有盖板,所述盖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把手。
优选的,所述卡块为U形中空结构,且卡块内腔的正面与背面分别与网状框和网状盖相背的一侧面搭接。
优选的,所述挡风板的个数为十二个,且十二个挡风板均分为四组分别位于四个网状框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进风孔的个数为十一个,所述引风板的个数为十个,且十个引风板均分为两组并位于经槽内腔的两侧呈对称分布。
优选的,所述抽风机的个数为两个,且两个抽风机的一侧均与机架内腔两侧的上部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通过转轴、网状框和挡风板的使用,使得当气泵将高温气体经过进风槽吹向网状框上的茶叶时,网柱框为网状机构,高温气流能够有效的通过网状框对网状框内的茶叶进行干燥,而网状框外侧的挡风板受到气流的吹拂会带动网状框和转轴进行转动,这样网状框带动茶叶进行转动,从而能够让茶叶各个部分均有效与高温气流接触,干燥效果更好,从而提高该茶叶烘干设备的实用性。
2、本发明通过抽风机、送风管和回风管的使用,使得高温气体在对茶叶进行干燥时,机架内的高温气体会通过茶叶之后会被抽风机有效吸入并通过送风管和回风管送入干燥室的内腔,接着会被气泵吸走通过进风槽对茶叶进行干燥,这样能够有效回收机架内的高温气体进行二次使用,降低加热块加热时的能耗,提高该茶叶烘干设备的节能性能,从而实现了该茶叶烘干设备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图中:1机架、2固定块、3转轴、4网状框、5隔板、6网状盖、7卡块、8挡风板、9进风槽、10引风板、11进风管、12气泵、13吸风管、14高温室、15加热块、16回风管、17送风管、18抽风机、19盖板、20把手、21进风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市万亩良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市万亩良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390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