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极化辐射振子及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40420.1 | 申请日: | 2017-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089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发明(设计)人: | 王灿;王强;陈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36 | 分类号: | H01Q1/36;H01Q1/48;H01Q1/50;H01Q1/24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黄晓庆 |
地址: | 51073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极化 辐射 天线 | ||
1.一种多极化辐射振子,包括辐射单元、第一组极化馈电单元及第二组极化馈电单元;
所述辐射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组极化辐射单元及第二组极化辐射单元,每组极化辐射单元包括相互正交的两个极化方向,第一组极化辐射单元及第二组极化辐射单元相邻两个极化的极化电场矢量方向呈45度夹角;所述第一组极化辐射单元为电偶极子单元,所述第二组极化辐射单元为磁偶极子单元;
所述第一组极化馈电单元对所述第一组极化辐射单元进行馈电,所述第二组极化馈电单元对所述第二组极化辐射单元进行馈电;
所述第二组极化辐射单元包括于中点处连通并正交的第三极化辐射腔及第四极化辐射腔;所述第三极化辐射腔包括第一辐射腔及第二辐射腔;所述第四极化辐射腔包括第三辐射腔及第四辐射腔;
各辐射腔均为巴伦辐射腔;各辐射腔的底部开设有巴伦缝隙,既能够作为所述第一组极化馈电单元巴伦调节阻抗匹配,又能够作为所述第二组极化辐射单元的辐射耦合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化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组极化馈电单元包括相互正交的第一极化馈电单元及第二极化馈电单元;所述第二组极化馈电单元包括相互正交的第三极化馈电单元及第四极化馈电单元;
所述第一组极化辐射单元包括相互正交的第一极化辐射振子臂及第二极化辐射振子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极化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极化辐射振子臂包括镜像对称设置第一振子臂及第二振子臂;所述第二极化辐射振子臂包括镜像对称设置的第三振子臂及第四振子臂;
所述第一辐射腔和第二辐射腔镜像对称设置;所述第三辐射腔和第四辐射腔镜像对称设置;
各辐射腔均包括底板及与所述底板连接的两个侧壁,所述两个侧壁相互平行;各所述辐射腔的底板在同一平面上形成所述第二组极化辐射单元的底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极化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每两个辐射腔之间均有一侧壁相互连接,形成四个直角侧壁组;各振子臂分别设置于所述直角侧壁组远离所述第二组极化辐射单元的底板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极化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极化辐射单元还包括馈电圆管,所述馈电圆管设置于所述直角侧壁组的拐角处;所述第一组极化辐射单元的两个极化馈电单元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一个馈电圆管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极化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圆管包括第一馈电圆管及第二馈电圆管;所述第一馈电圆管的长度大于所述辐射腔的侧壁的高度,所述第二馈电圆管的长度小于所述辐射腔的侧壁的高度;
所述第一组极化馈电单元的各极化馈电单元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馈电圆管内,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馈电圆管内并在所述第一馈电圆管的底端形成馈电点;所述第一馈电圆管的底端为远离所述第一馈电圆管的伸入端的一端,所述伸入端为所述第一组极化馈电单元的极化馈电单元伸入至所述第一馈电圆管的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极化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辐射腔的底板均开设有馈电缝隙;所述馈电缝隙的宽度为所述第二组极化馈电单元工作频段的中心频点波长的0.015~0.05倍,所述馈电缝隙的长度为所述第二组极化馈电单元工作频段的中心频点波长的1/4~1/2倍。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极化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极化馈电单元的所述第三极化馈电单元及所述第四极化馈电单元为压铸结构、微带线结构或带状线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极化辐射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极化馈电单元及所述第四极化馈电单元为微带线结构,且印制在介质板上;所述介质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组极化馈电单元相邻的馈电孔;所述介质板设置于所述第二组极化辐射单元的底板上,所述第二组极化辐射单元的底板上开设有与所述馈电孔对应的导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未经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40420.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