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性聚丙烯酸酯药物包衣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42016.8 | 申请日: | 2017-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151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刘月涛;马浩源;张健;高传慧;王传兴;武玉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47/32 | 分类号: | A61K47/32;C08F220/18;C08F220/14;C08F222/02;C08F222/14;C08F222/16;C08F2/26;C08F2/30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郑平 |
地址: | 266042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性 聚丙烯酸酯 药物 包衣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性聚丙烯酸酯药物包衣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具体以甲基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衣康酸、三甲基丙烯酸三羟基丙烷酯、二甲基丙烯酸‑1,3‑丁二醇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为单体,在一定温度、氮气保护条件下进行预乳化得到预乳化液,在过氧化物引发剂的作用下以种子乳液预聚合合成改性的聚丙烯酸酯乳液。通过引入功能单体衣康酸、三甲基丙烯酸三羟基丙烷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和二甲基丙烯酸‑1,3‑丁二醇酯,乳液不仅粒径小适合包衣而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成型加工性,同时由乳液制成的包衣材料吸潮率降低,有一定防水性,包衣致密,综合性能优异,可作为一种性能良好的药物包衣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改性聚丙烯酸酯包衣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丙烯酸酯乳液作为一种无毒、无刺激性的药用高分子材料,具有生物惰性、非体内降解性、非致癌等生物相容性,同时材料性能优异、易于合成、环境友好。(甲基)丙烯酸类和丙烯酸酯类作为单体合成的聚丙烯酸酯乳液可作为肠溶型缓释药物包衣;当丙烯酸酯加入季铵基团时可作为胃溶型缓释药物包衣。因此,丙烯酸酯类乳液可作为一种功能多样、无毒无害、适合大规模工业生产的药物包衣材料。
现阶段,尽管丙烯酸树脂制作的薄膜包衣材料和传统的天然高分子药物包衣相比,具有很多的优点,但目前材料性能等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如:由甲基丙烯酸甲酯与甲基丙烯酸类合成的包衣材料,玻璃化温度较大,形成包衣的硬度较大,成膜后极易开裂;以丙烯酸酯类聚合成的药物包衣最低成膜温度低,硬度低,材料加工性能差,包衣产品发粘,吸潮;如,中国专利CN201710050451.X公布了一种水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方法合成了大粒径、低粘度、高固含量的聚丙烯酸酯乳液,可作为性能优良的材料用在涂料、纺织等领域,然而作为包衣乳液,其材料尚不能满足其性能要求。
由于包衣材料本身性能的欠佳,导致制备包衣需要添加大量增塑剂和其他抗粘剂,增加包衣材料潜在的毒性,过多的摄入可能会产生因相容性欠佳而造成对身体的危害,因此发明一种材料性能优异且材料本身生物相容性好的药物包衣材料尤为迫切。
中国专利CN201710050451.X公开了一种水性聚丙烯酸酯乳液及其制备方法,得到了大粒径、高固含和低粘度的水性聚丙烯酸酯乳液,但其尚不能完全满足药物包衣材料性能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改性聚丙烯酸酯药物包衣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制备的丙烯酸酯药物包衣材料具有粒径适中、优良的热加工性能、较低的吸水率、致密的膜结构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本合成方法简单高效、实用性强,易于推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改性聚丙烯酸酯药物包衣材料,由如下原料组成:硬单体:甲基丙烯酸乙酯,软单体:丙烯酸正丁酯,功能单体:衣康酸、三甲基丙烯酸三羟基丙烷酯、二甲基丙烯酸-1,3-丁二醇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复合乳化剂和引发剂。
为了克服现有包衣材料性能欠佳的问题,本发明系统研究了不同功能单体改性聚丙烯酸酯物理性能,偶然发现:采用衣康酸、三甲基丙烯酸三羟基丙烷酯、二甲基丙烯酸-1,3-丁二醇酯与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作为功能单体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时,衣康酸较大的空间位阻和分子之间的斥力可使改性后的聚丙烯酸酯结构变得致密,从而使材料吸潮率降低;而三甲基丙烯酸三羟基丙烷酯、二甲基丙烯酸-1,3-丁二醇酯中羟基和烷基等疏水基的引入使吸水率进一步降低且材料塑性增强,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则能提高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经上述功能单体混合改性后的聚丙烯酸酯材料的物化性能提高,在药物递送和释放方面更加有优势。
优选的,所述功能单体与软硬单体总重量之比为3~8:31.8。
优选的,所述乳化剂与软硬单体总重量比为0.15~1.5:31.8。
优选的,所述引发剂与软硬单体总重量比为0.03~0.24:31.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科技大学,未经青岛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4201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