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用于麻类微生物脱胶的菌株及其麻类脱胶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42751.9 | 申请日: | 2017-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041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2 |
发明(设计)人: | 段盛文;彭源德;成莉凤;冯湘沅;郑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D01C1/02;C12R1/01 |
代理公司: | 长沙永星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3001 | 代理人: | 周咏 |
地址: | 410205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麻类 微生物 脱胶 菌株 及其 工艺 | ||
1.一种用植物腐败菌PW进行麻类脱胶的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 菌悬液的制备:将植物腐败菌(
(2) 麻原料的预处理;
(3) 循环式浸泡接种:对上述菌悬液进行稀释,然后将不少于2笼麻依次在稀释后的菌悬液中进行浸泡接种,以循环利用菌悬液;
所述循环式浸泡接种,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准备5笼麻,第1笼麻静止放置于接种锅内,注入稀释后的菌悬液至浸没麻笼,浸泡7~8 h,用行车提起沥水3~5min,移入发酵室后;把第2笼麻静止放置于菌悬液中浸泡3~4 h,用行车提起沥水3~5min,移入发酵室,随后,依次将装好的第3~5笼麻静止放置于菌悬液中分别浸泡1.5~2 h、0.5~1 h、20~30 min,沥水后移入发酵室,菌悬液不足时,用35℃的温水补充至菌悬液覆盖原料,然后搅拌混匀;
(4) 发酵:将接种后的麻类韧皮进行发酵,直至能用水冲洗分散麻类韧皮纤维时停止发酵;
(5) 灭活:将发酵后的麻类韧皮进行高温灭活;
(6) 洗麻:将灭活后的麻类韧皮进行洗麻处理,洗麻过程中一边碾压一边用高压水冲洗,直至获得纯净的麻纤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植物腐败菌PW进行麻类脱胶的工艺,所述步骤(1)中菌悬液的制备,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S1. 将所述植物腐败菌PW菌种接种到肉汤培养基中进行活化,在34 ± 1℃下震荡或者搅拌培养7~8 h,稀释涂布后,在培养平板上生长20~24 h,获得典型单菌落;
S2. 挑选1个典型单菌落接入装有肉汤培养基的试管中,在34 ± 1℃的温度下静止培养5~8 h;
S3. 按2%的接种量转接到含无菌肉汤培养基的发酵罐,在34 ± 1℃下以160~180rpm的转速进行搅拌发酵,并向其中通入压缩空气,压缩空气对含无菌肉汤的培养基的流量为0.2~0.3 m3/(m3·h),发酵罐内保持0.3~0.4 MPa的压强,培养5~7 h,获得菌悬液,根据生产规模,菌悬液可以按该程序和参数进行进一步扩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植物腐败菌PW进行麻类脱胶的工艺,所述步骤(2)中麻原料的预处理为将麻类韧皮抖松、除杂,按长度将原料扎成0.4 kg/把~0.7 kg/把的麻把,然后进行悬挂式圆柱形麻笼装笼,装笼密度为400 ± 50 kg/笼,麻笼的高径比为1:1,高度不超过2.0 m,底座开孔以保证麻笼通气均匀,以麻把基部紧挨着每一层麻的底部为准将麻把弯折后均匀悬挂于麻笼的挂麻钢条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植物腐败菌PW进行麻类脱胶的工艺,所述步骤(3)中对菌悬液进行稀释,采用35 ± 1℃温水将上述菌悬液进行稀释,菌悬液和温水的比例是1:(40~60),得到活菌含量在1×107 cfu/mL以上的稀菌悬液。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植物腐败菌PW进行麻类脱胶的工艺,所述步骤(3)中稀释后的菌悬液中植物腐败菌PW以麻原料为培养基进行进一步繁殖,首次浸泡时,活菌量较低,浸泡7~8 h后,活菌量达到5×108 cfu/mL以上;接入第2~5笼麻,在麻原料吸附菌液和水分的同时,微生物也同步繁殖,在补充适量温水后,活菌量依然在5×108 cfu/mL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植物腐败菌PW进行麻类脱胶的工艺,所述步骤(4)中发酵为湿润发酵,温度为35 ± 1℃,相对湿度85% ± 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植物腐败菌PW进行麻类脱胶的工艺,所述步骤(5)中灭活是将麻类韧皮放置于接种锅,加水浸泡,通入蒸汽,温度为90~100℃,保温时间为20~30min。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植物腐败菌PW进行麻类脱胶的工艺,所述步骤(6)中洗麻是通过生物脱胶碾压水冲耦合洗麻机组洗涤,获得纯净的麻纤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4275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