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频天线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52766.3 | 申请日: | 2017-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467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黄金鼎;谢国豪;郑东庭;陈怡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36 | 分类号: | H01Q1/36;H01Q1/50;H01Q1/44;H01Q5/10;H01Q5/307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72003 | 代理人: | 李昕巍,章侃铱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天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线,且特别涉及一种结合导电壳体的多频天线。
背景技术
近年来,移动通信装置(例如,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大多采用具有金属材料的外观设计(例如,金属背盖)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此外,现今的无线通信装置更是将其内部的天线与金属背盖结合,以有助于无线通信装置的微型化。一般而言,天线往往容易受到周遭金属物体的影响,因此与金属背盖结合的天线往往具有较窄的带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大多是利用开关元件的设置来增加天线的操作频段,进而致使天线具有多频操作的特性。然而,此种作法往往会增加天线的生产成本并降低天线的增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频天线,可通过第一边框部中的第一区段与第二区段、第一馈入部及连接元件形成第一天线结构,并可通过第一边框部中的第三区段与第四区段、第二馈入部及连接元件形成第二天线结构,更可通过第一边框部中的第三区段、第二馈入部及连接元件形成第三天线结构。由此,多频天线将可操作在第一至第三频段,从而可降低多频天线的生产成本,并可增加多频天线的增益。
本发明的多频天线包括导电壳体、馈入元件与连接元件。导电壳体包括分离的第一边框部与壳体结构。第一边框部基于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及第三连接点划分成第一区段、第二区段、第三区段及第四区段,且第三连接点位于第一连接点与第二连接点之间。馈入元件包括接收馈入信号的馈入点,并基于馈入点划分成第一馈入部与第二馈入部。第一馈入部电性连接第一连接点,且第二馈入部电性连接第二连接点。连接元件的一端电性连接第三连接点,且连接元件的另一端电性连接壳体结构。第一馈入部、第一区段、第二区段与连接元件形成第一天线结构,以致使多频天线操作在第一频段。第二馈入部、第三区段、第四区段与连接元件形成第二天线结构,以致使多频天线还操作在第二频段。第二馈入部、第三区段与连接元件形成第三天线结构,以致使多频天线还操作在第三频段。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天线结构与第二天线结构分别为一倒F型天线结构,且第三天线结构为一环形天线结构。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多频天线可通过第一至第三天线结构操作第一至第三频段。换言之,多频天线无须设置开关元件即可具有多频操作的特性,从而有助于降低多频天线的生产成本并可增加多频天线的增益。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多频天线的示意图;
图2是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多频天线的示意图;
图3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多频天线的反射损失图;
图4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多频天线在第一频段下的增益;
图5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多频天线在第二频段与第三频段下的增益;
图6是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导电壳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多频天线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多频天线100包括导电壳体110、馈入元件120以及连接元件130。其中,导电壳体110可例如是移动通信装置(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与笔记本电脑)中由导电材料所构成的背盖,且所述导电材料可例如是金属元件或是碳纤维元件等。换言之,在一实施例中,导电壳体110可例如是移动通信装置的金属背盖。
具体而言,导电壳体110包括导电盖体140以及导电边框150。其中,导电边框150环绕在导电盖体140的周围,以形成导电壳体110的多个侧壁。导电边框150通过间隙101分隔成相互分离的第一边框部151与第二边框部152,且第一边框部151与导电盖体140也通过间隙101分隔成相互分离的两元件。第二边框部152与导电盖体140相互连接,进而可形成一壳体结构。此外,间隙101设置在所述壳体结构与第一边框部151之间,以致使所述壳体结构与第一边框部151相互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5276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