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风机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57837.9 | 申请日: | 2017-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697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3 |
发明(设计)人: | 黄海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海玲 |
主分类号: | F24C15/20 | 分类号: | F24C15/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205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风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机,是一种新风机。
技术背景
现有风机进风面都没有吸风前腔。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风机。本发明一种新风机包括机壳1、吸排风腔2、吸风前腔3、进风口4、排风口5、风轮6、电机7。
一种新风机的电机7传动风轮6,从进风口4将气流吸入吸排风腔2的吸风前腔3,从吸排风腔2的排风口5排出。风机吸风时,吸排风腔2的吸风前腔3产生负压,气流从进风口4快速流入吸排风腔2的吸风前腔3。这种气流快速从进风口4流入吸风前腔3的功能和,由于新风机是径向吸排风又有吸排风量大的特点。这种新风机具有结构简单、吸排风量大、噪声低、节能的优点。这种新风机可用于抽油烟等领域。
所述机壳1,是新风机也是吸排风腔2的壳体。
所述吸排风腔2,包括吸风前腔3、进风口4、排风口5。
构造吸排风腔2,将排风腔板(D至A)、挡风板(B至C)、吸风前腔3吸风腔板(A至B)的长边连接,将连接体左右两端与左右侧板连接,构成一个腔和排风口5,在吸风前腔3吸风腔板(A至B)构造进风口4,这样就构成了吸排风腔2。
吸排风腔2的排风腔板、挡风板、吸风前腔3吸风腔板可构造成可撤装或不可撤装模式。不可撤装的模式在吸排风腔2构造安装口。安装口用于置入风轮6。
在吸排风腔2的左右侧板构造轴孔和连接孔,用于电机7与风轮6一端和左或右侧板的连接,用于轴承与风轮6另一端和右或左侧板的连接。
所述吸风前腔3,是将风轮6吸风面前侧用吸风腔板(A至B)封闭构成的储气空间。这个储气空间也是吸排风腔2的一部分。吸风前腔3的功能:吸风时,电机7传动风轮6将吸风前腔3的气体吸走,吸风前腔3产生负压,使气体从进风口4快速流入吸风前腔3,从排风口5排出。吸风前腔3的功能是使气体快速从进风口4流入吸排风腔2的吸风前腔3。由于吸风前腔3具有这种功能,才能将风轮6吸风面封闭构成吸风前腔3及进风口4,构成这种有吸风前腔的新风机。吸风前腔3是这种新风机的显著特点,也是这种新风机的优点。现有的风机在吸风侧都没有吸风前腔3。
吸风前腔3吸风腔板的径向面可构造成由直面或弧形面或直面与弧形面等多种组合的多种结构形状。
所述进风口4,在吸排风腔2(也是吸风前腔3)的吸风腔板(A至B)构造进风口4。进风口4小于排风口5。
所述排风口5,排风口5位于风轮6排风面。排风口5是由吸排风腔2排风腔板(A至D)和挡风板(B至C)与吸排风腔2左右侧板连接构成的口。
所述风轮6,风轮6设置在吸排风腔2内,风轮6一端与电机7连接,另一端与轴承连接。
所述电机7,安装在吸排风腔2左或右侧板外面,与风轮6一端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新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新风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新风机用于下排烟抽油烟机立体示意图。
图4:是新风机用于下排烟抽油烟机结构示意图。
图5:是新风机用于上排烟抽油烟机结构示意图。
图6:是新风机用于集成灶示意图。
附图标注:1机壳、2吸排风腔、3吸风前腔、4进风口、5排风口、6风轮、7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本发明新风机包括机壳1、吸排风腔2、吸风前腔3、进风口4、排风口5、风轮6、电机7。
所述机壳1,是新风机的吸排风腔2的壳体。
所述吸排风腔2,将排风腔板(D至A)、吸风前腔3吸风腔板(A至B)、挡风板(B至C)的长边连接,将连接体左右端与左右侧板连接构成一个腔体和排风口5;在吸风前腔3吸风腔板(A至B)构造进风口4;这样就构成了吸排风腔2。
吸排风腔2的排风腔板、挡风板、吸风前腔3吸风腔板可构造成可撤装或不可撤装模式。不可撤装的模式在吸排风腔2构造安装口。构造密封板与安装口可撤装连接,封闭气流。
在吸排风腔2左右侧板构造一个轴孔和四至六个螺栓孔,用于风轮6两端分别与电机7和轴承连接。
所述吸风前腔3,是吸排风腔2的一部分。吸风前腔3是将风轮6进风面前侧用吸风腔板(A至B)封闭构成的储气空间。吸风前腔3的吸风腔板(A至B),的径面可构造成由直面或弧形面或直面与弧形面等多种组合的结构形状。本实施案的吸风前腔3吸风腔板(A至B)采用三个直面板构成。
所述进风口4,在吸排风腔2的吸风前腔3的吸风腔板(A至B)构造进风口4,进风口4小于排风口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海玲,未经黄海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5783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