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城市黑臭水体的处理方法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57967.2 | 申请日: | 2017-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223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郭路祥;杨延龙;陈科仲;郭秀红;张小会;孔庆捷;刘承;赵云鹏;崔旭光;代志娟;杨奕;李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国泰节水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水利部综合事业局;天津海之凰科技有限公司;四川清和科技有限公司;众合同达(天津)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1/00;C02F11/127;E02F5/28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王玉桂 |
地址: | 100053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城市 水体 处理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城市黑臭水体的处理方法及应用,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河道黑臭治理的方法高效、系统且全面地处理河道的黑臭问题,通过生态清淤,可以在不造成较大环境影响前提下取出淤泥,减少河道中存量的污染源,然后通过膜曝气生物反应器联合EPSB工程菌和水处理剂的使用,进一步的处理河道水污染,净化水体,达到解决河道黑臭问题的目的;通过各技术之间的协同作用,可持续提升河道水体自净能力,实现持续保持河道水体洁净的目的。本方案所组合的处理方法性能稳定,适用范围较广,能通过技术集成系统处理典型城市河道黑臭问题,为规模化进行河道黑臭治理提供可能,具有较强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城市黑臭水体的处理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并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大量的人口进入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尤其是城市河道和水体的污染越发严重,严重的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环境污染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环境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河道水体黑臭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为解决河道黑臭问题,经过社会各界的努力探索,诞生了一批先进的治污专利技术,这些治污技术从不同技术角度入手,通过独特的物理、生物、化学性能,通过项目实践,可以不同程度地解决一些河道或湖泊水体黑臭问题,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各种水处理技术,经过市场验证,具有独特的技术特点,但如果作为单一技术直接开展黑臭水体治理,具备明显的优势,也具有明显的短板,因城市中心城区河道,环境复杂,单一技术往往可以高效的解决某一水质问题,但很难全面解决黑臭问题,易出现治理效果不稳定情况。但如果只是简单的组合技术,也难以实现加成效应达到全面治理的效果。本专利所采取技术体系,在对现在技术进行充分筛选、研究及优劣分析后,根据城区黑臭河道特点选取技术组成集成技术体系,并获得1+1>2的集成效应。
城区黑臭河道主要受汛期雨污水排污、底泥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生活垃圾等影响,以上问题会持续影响河道水环境质量,导致水体发黑发臭、蓝藻暴发。根据河道水环境现状,考虑其处于市中心区,且有不稳定污水排入,仅采用常规方法一次性治理,很难达到预期治理目标和水质的保持,因此根据河道治理段的实际情况,在短期内点污染源等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提出以分段分期治理为基础的治理思路:底泥污染治理+水质提升+生态修复+应急处理+持续综合管理维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城市黑臭水体的处理方法,通过本河道污水处理方法能高效的治理河道水体污染、避免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城市黑臭水体的处理方法在城市黑臭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城市黑臭水体的处理方法,包括:
抽取黑臭水体的底部淤泥并进行泥水分离,得到脱水底泥和分离液,填埋底泥,将分离液回放至河道中,形成混合水体;
将混合水体用膜曝气生物反应器处理;
并投放EPSB工程菌和复合水处理剂进行处理;
以及设置生态浮岛和进行曝气增氧净化处理。
上述城市黑臭水体的处理方法在城市黑臭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国泰节水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水利部综合事业局;天津海之凰科技有限公司;四川清和科技有限公司;众合同达(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国泰节水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水利部综合事业局;天津海之凰科技有限公司;四川清和科技有限公司;众合同达(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579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