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轨道站点分类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62412.7 | 申请日: | 2017-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327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谭墍元;谢娜;徐春玲;郭伟伟;王力;黄怡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方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62 | 分类号: | G06K9/6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崇智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67 | 代理人: | 卫麟 |
地址: | 10014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 站点 分类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轨道站点分类系统,该方法首先采集构成换乘行为的刷卡数据,其次根据已识辨的换乘行为,分析公交接驳辐射区特征,再进行公交接驳辐射区特征参数统计,并对所选特征参数进行归一、标准化,然后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对轨道站点进行归类,最后对分类后的站点选用模糊元理论进行定量的评价。该方法从实际角度换乘需求角度,对轨道站点进行合理划分,为轨道交通规划和运营优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运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轨道站点分类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居民人口的快速增长,居民出行需求以及出行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城市交通问题。轨道交通系统由于容量大,事故率低,效率高等优势,已成为提高乘客出行流动性和可达性的关键手段,也是各大城市缓解交通拥堵的发展方向。而随着轨道交通建设及运营的发展,不同轨道交通线路及站点在交通需求承担、出行接驳、辐射区域等方面的差异性逐渐体现出来。因此从轨道交通规划、发展及运营的角度出发,需要对已有轨道站点进行分类及对站点设置合理性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营服务。
对轨道站点交通需求特征识辨及站点分类的关键是确定站点接驳辐射区范围及特征。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辐射区是指轨道使用者通过某种交通方式(步行/自行车、出租车/私家车、公交等)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地理范围内接近/离开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在这一特定区域,上述交通方式与城市轨道交通发生密集的协同或竞争关系。
据统计,步行/自行车是接近或离开轨道交通站点最主要方式,其出行占比达到58%。步行至轨道交通站点的可接受区域称为合理步行区,在这一区域的接驳距离相对较短。然而,轨道交通受线路和站点的限制,通常仅布置在城市的主要交通走廊,如果仅通过步行方式,直接吸引范围十分有限。因此,要想使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借助于其他轨道接驳的交通方式。常见的轨道交通方式除了步行/自行车,还包括公交车、私家车等。其中公交出行数量占比达到33%,仅次于步行。私家车在轨道交通站点接驳方面占比很小,占总出行人数的6%。这主要是由于国内轨道站点附近往往未能提供足够多的停车位的原因。因此,公交接驳轨道的出行方式极大的影响了一个轨道交通站点的交通需求特征,本发明将重点研究基于公交接驳辐射区特征的轨道站点分类特征。
目前,国内外对轨道站点分类的研究已存在不少成果。国外的主要分类方法可分为节点导向型和场所导向型两类。根据站点交通节点特性进行分类指标选取,如站点接驳方式种类、站点客流量、站点所在区域位置等,将轨道站点划分为交通枢纽站、换乘站、市区、郊区站点,再通过换乘比例等指标,对站点进行等级划分。国内的分类方法,一般采用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特征、轨道运营资料数据等,再对站点进行等级划分。综合来看,之前的大部分研究对轨道站点的划分依据上,只考虑了站点功能属性、周边土地利用状况,没有考虑实际的客流及站点辐射区特征。随着交通数据,特别是接驳数据的采集能力的提高,为研究轨道交通站点交通需求特征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支持,而在此方面目前的相关研究较少。
因此,本发明首先将基于公共交通智能卡数据记录的乘客出行方式、出行起终点等特征,识辨出乘客公交与轨道之间的换乘行为。其次,根据换乘行为,分析公交接驳辐射区特征并统计轨道站点换乘客流特征及站点自身特征,选取合理的特征参数作为站点分类模型的输入变量。最后,选用聚类方法,对不同特征的轨道站点进行归类并对已分类的轨道站点进行定量评价。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方工业大学,未经北方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624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