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小孔成像实验的教学仪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62840.X | 申请日: | 2017-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391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5 |
发明(设计)人: | 金家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家丽 |
主分类号: | G09B23/22 | 分类号: | G09B23/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92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小孔 成像 实验 教学 仪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教学仪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小孔成像实验的教学仪器。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实验效果显著的小孔成像实验的教学仪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用于小孔成像实验的教学仪器,包括有底座等;用于调节成像的大小;开设有第一小孔、第二小孔、第三小孔和第四小孔可供光源通过的遮光板与调节机构的输出端连接;用于调节光源高度的升降机构固接于底座顶部的一端部,毛玻璃屏固接与底座另一端端部,位于调节机构两侧;平行光源与升降机构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本发明通过升降机构、调节机构、防护机构的配合作用下达到了提高实验效果,使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原理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教学仪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小孔成像实验的教学仪器。
背景技术
小孔成像,大约两千四五百年以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线进行的性质。这是对光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墙体与物之间,墙体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影,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墙体上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现象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小孔成像实验是初高中学生实验学习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实验操作复杂,孔太大且光源的高度没有与孔的高度一致,影响实验效果,使学生对实验原理无法理解。现有的小孔成像实验的教学仪器存在操复杂,实验效果不明显的缺点,因此亟需研发一种操作简单,实验效果显著的小孔成像实验的教学仪器。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的小孔成像实验的教学仪器存在操复杂,实验效果不明显的缺点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实验效果显著的小孔成像实验的教学仪器。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用于小孔成像实验的教学仪器,包括有底座、升降机构、平行光源、调节机构、遮光板、和毛玻璃屏;调节机构固接于底座顶部的中间,用于调节成像的大小;开设有第一小孔、第二小孔、第三小孔和第四小孔可供光源通过的遮光板与调节机构的输出端连接;用于调节光源高度的升降机构固接于底座顶部的一端部,毛玻璃屏固接与底座另一端端部,位于调节机构两侧;平行光源与升降机构的输出端传动连接。
优选地,升降机构包括有第一滑轨、第一滑块、齿条、支杆、电机、齿轮和平行光源;支杆、第一滑轨均沿竖直方向固接于底座顶部,电机固接于支杆顶部,电机输出端与齿轮传动连接,齿条通过第一滑块与第一滑轨滑动连接,齿轮与齿条啮合;平行光源固接于齿条顶部,位于齿轮上方。
优选地,调节机构包括有第二滑轨、第二滑块、第一电动绕线轮、第一拉线、第二电动绕线轮和第二拉线;第二滑轨固接于底座;第一电动绕线轮位于第二滑轨一侧,第二电动绕线轮位于第二滑轨另一侧;遮光板通过第二滑块与第二滑轨滑动连接,第一电动绕线轮通过第一拉线与第二滑块靠近第一电动绕线轮的端部连接,第二电动绕线轮通过第二拉线与第二滑块靠近第二电动绕线轮的端部连接。
优选地,该用于小孔成像实验的教学仪器还包括有防护机构,防护机构固接于底板,且防护机构包括有防护罩、提手、滑杆、滑套、挡块、和插杆;底座两端开设有插孔,可供插杆一端部插入,插杆的另一端部与滑套的底部连接;滑杆贯穿滑套与防护罩的一侧部连接;挡块固接于滑杆;防护罩两端通过滑杆、滑套和插杆的配合作用下连接;提手固接于防护罩顶部的中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家丽,未经金家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6284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片式电容器的高温测试方法
- 下一篇:屏蔽栅沟槽MOSFET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