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粉状物品双层包装袋内袋夹袋口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63575.7 | 申请日: | 2017-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340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李飞;杨国太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65B43/54 | 分类号: | B65B43/54 |
代理公司: |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403 | 代理人: | 杨红梅 |
地址: | 241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粉状 物品 双层 装袋 内袋夹袋口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装袋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粉状物品双层包装袋内袋夹袋口装置。
背景技术
包装机械自从诞生以来,不断的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已成为整个机械行业中的重要一员,同时,包装机械也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粉状物品包装袋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粉状物品易产生静电,在包装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存在发生爆炸的可能,危害工作人员安全;
(2)在夹袋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误差,夹袋气缸产生偏差,导致夹带不整齐,严重影响内袋的封口工作;
(3)现存的双层包装袋封口装置,结构复杂,体积庞大,因此在机械的使用及维护中都存在一定难度,这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方案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粉状物品双层包装袋内袋夹袋口装置,结构相对独立,操作简单,且封口精密度高,具有安全度高的优点,能有效的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粉状物品双层包装袋内袋夹袋口装置,包括外袋下拉装置、内袋夹紧装置和两个底座,所述底座为长方体状,且在每个底座底部均固定安装有四个支撑架;
所述外袋下拉装置包括下拉外袋组件,所述下拉外袋组件包括夹指气缸和第二直线轴承套,所述夹指气缸左端安装有两个夹指,所述夹指气缸右端连接有伸夹气缸,所述伸夹气缸下端安装有向后拉紧气缸,所述向后拉紧气缸下端固定安装有导轨滑块,所述导轨滑块下端固定安装有向下拉动气缸和下拉导杆,所述第二直线轴承套套分别套在向下拉动气缸和下拉导杆上;
所述内袋夹紧装置包括两个内袋夹紧组件;所述内袋夹紧组件包括推压块气缸、第一直线轴承套、夹带导杆和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呈凹槽状,所述固定板上开有三个贯穿孔,所述推压块气缸穿过位于中间的贯穿孔,所述第一直线轴承套穿过位于两侧的贯穿孔,所述夹带导杆通过第一直线轴承套连接有夹紧块,所述夹紧块的上方安装有抽气腔体。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夹紧块一端平滑,且另一端呈波浪形,位于两个内袋加紧组件上的夹紧块的波浪相互吻合。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压紧块的夹缝面设有竖直的贯穿洞孔,所述贯穿洞孔与抽气腔体连通,所述抽气腔体在夹紧块夹紧时形成封闭空间。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向下拉动气缸和下拉导杆平行,所述第二直线轴承套固定在底座上,所述下拉导杆穿过第二直线轴承套和底座,所述向下拉动气缸下端固定在底座上。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伸夹气缸与水平面呈5°-10°的斜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设置底座,实现接地保护设计,将外袋下拉装置和内袋夹紧装置均放置在底座上,实现间接接地的效果,有效的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粉尘和静电可能引发的危险的可能性;
(2)本发明通过安装第一直线轴承套、夹带导杆、第二直线轴承套和下拉导杆,固定气缸滑动轨道,避免气缸滑动过程中发生偏移,使夹袋过程平稳顺利,使内袋封口工作流畅美观的完成;
(3)本发明作为双层包装袋封口装置的一个子结构,相对独立于双层包装袋封口装置的其他结构,拆卸方便,当该结构发生故障时,无需更换整个双层包装袋封口装置,降低了维修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下拉外袋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内袋夹紧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袋下拉装置;2-内袋夹紧装置;3-底座;4-支撑架;5-推压块气缸;6-第一直线轴承套;7-夹带导杆;8-夹紧块;9-抽气腔体;10-固定板;11-贯穿洞孔;12-下拉外袋组件;13-夹指气缸;14-夹指;15-伸夹气缸;16-向后拉紧气缸;17-导轨滑块;18-向下拉动气缸;19-第二直线轴承套;20-下拉导杆;21-内袋夹紧组件;22-贯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大学,未经安徽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635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