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缆去护套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63825.7 | 申请日: | 2017-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064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3 |
发明(设计)人: | 项晓元;刘成莹;杨振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电信器材贸易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5/00 | 分类号: | H01B15/00 |
代理公司: | 安徽深蓝律师事务所 34133 | 代理人: | 汪锋 |
地址: | 23001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缆 护套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缆去护套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为中空结构,且壳体两侧侧壁均设有与内部连通的开口,所述开口处通过转动件转动连接有盖板,所述壳体两侧的内壁还通过转动装置转动连接有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绕线辊,所述壳体的下侧内壁还设有收集箱,且收集箱中设有开口向上的收集槽,所述收集箱位于两个绕线辊之间,所述壳体的上侧内壁还通过连杆连接有横向设置的第一套筒,且第一套筒的内壁设有多个呈交错设置的切刀。本发明方便完成电缆的上料和下料的操作,缩短了上料和下料所需的时间,提高了护套去除的效率;同时,方便对去除之后的护套进行收集,既节约资源又保护了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缆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缆去护套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缆的生产过程中,由于会出现电缆的护套不光洁、线径不均、过渡色不合格等问题,往往将这些电缆按废品处理,这就造成了导体缆芯的浪费;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电缆去护套装置在去护套的过程中,待处理的电缆和处理完之后的电缆通常缠绕在两个绕线辊上,通过两个绕线辊上电缆的转移,方便对去除护套的电缆收集;但是绕线辊与转动装置通常为固定连接,因此不方便进行下料操作;同时,去除的电缆护套没有对其收集,造成资源的浪费的同时又污染环境;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电缆去护套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电缆去护套装置上料和下料耗时较长,降低了电缆去护套的效率;同时,去除的护套不方便收集,出现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电缆去护套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缆去护套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为中空结构,且壳体两侧侧壁均设有与内部连通的开口,所述开口处通过转动件转动连接有盖板,所述壳体两侧的内壁还通过转动装置转动连接有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绕线辊,所述壳体的下侧内壁还设有收集箱,且收集箱中设有开口向上的收集槽,所述收集箱位于两个绕线辊之间,所述壳体的上侧内壁还通过连杆连接有横向设置的第一套筒,且第一套筒的内壁设有多个呈交错设置的切刀,所述壳体的上侧内壁还通过连杆连接有横向设置的第二套筒,且第二套筒的内壁设有多个环形刮板,所述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均位于两个绕线辊之间,且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的开口对应设置,所述转动装置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壳体的内壁转动连接,且第一转轴中设有与第二转轴匹配的凹槽,所述第二转轴插设于凹槽中,且凹槽的内壁通过弹簧与第二转轴连接,所述凹槽两侧的内壁对称设有第一滑槽,且第二转轴通过第一滑块与第一滑槽滑动连接,所述绕线辊的两端对称设有与第二转轴匹配的插槽,且第二转轴插设于插槽中,所述第二转轴为中空结构,且第二转轴中转动连接有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转轴的侧壁还设有与凹槽连通的条形开口,且第一螺纹杆贯穿第二转轴的侧壁和条形开口设置,所述第一螺纹杆上套设有两个与其匹配的螺母,且螺母的侧壁连接有横向设置的滑杆,所述第二转轴的内壁竖直设有第二滑槽,且滑杆远离螺母的一端与第二滑槽滑动连接,所述滑杆的侧壁连接有卡块,且插槽的内壁环绕设有多个与卡块匹配的卡槽。
优选的,所述壳体两侧内壁还对称设有第三滑槽,且第三滑槽靠近壳体的底部设置,所述收集箱的侧壁设有与第三滑槽匹配的第二滑块,所述收集箱和第二滑块中设有相互连通的空腔,且第二滑块远离收集箱的一侧侧壁设有与空腔连通的通孔,所述第二滑块中还转动连接有竖直设置的转杆,且转杆上套设有齿轮,所述第三滑槽的内壁设有多个与齿轮匹配的齿槽,所述第二滑块中还滑动连接有与齿轮匹配的齿条,且齿条位于齿轮远离齿槽的一侧设置,所述收集箱中还转动连接有第二螺纹杆,且第二螺纹杆贯穿收集箱的侧壁设置,所述第二螺纹杆的侧壁通过斜齿轮传动连接有第三螺纹杆,且第三螺纹杆贯穿齿条并与齿条螺纹连接。
优选的,位于所述第一转轴外侧的第一螺纹杆上包裹有橡胶保护垫,且橡胶保护垫的表面设有防滑纹。
优选的,所述第一滑槽的长度大小小于凹槽的长度大小。
优选的,所述滑杆远离螺母的一端设有与第二滑槽匹配的滑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电信器材贸易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安徽电信器材贸易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638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