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铸造高温合金的过时效热处理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67193.1 | 申请日: | 2017-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057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7 |
发明(设计)人: | 严靖博;袁勇;鲁金涛;赵新宝;张醒兴;杨征;黄锦阳;周永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F1/10 | 分类号: | C22F1/10;C22F1/00 |
代理公司: | 61200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安彦彦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铸造高温合金 高温时效处理 固溶处理 延伸率 保温 屈服 低温时效处理 热处理工艺 高温时效 工艺处理 强度降低 热处理态 过时效 固溶 空冷 铸态 合金 冷却 | ||
一种适用于铸造高温合金的过时效热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将铸造高温合金进行固溶处理后,然后进行高温时效处理,最后进行低温时效处理;其中,高温时效处理的具体过程为:完成固溶处理冷却至γ’相固溶温度以下50‑150℃范围内并保温,保温时间不超过3小时,随后空冷至室温。经过该工艺处理的铸造高温合金与其在铸态时相比在750℃屈服强度提高3‑10%,延伸率提高90‑120%;与未经高温时效的热处理态合金相比其在750℃屈服强度降低不超过10%,延伸率提高60‑100%。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金属热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铸造高温合金的过时效热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在晶粒内部均匀弥散析出细小的γ’相是确保合金具备优异的高温强度的重要保障。目前,以γ’相作为主要强化相的高温材料已广泛应用在能源、电力、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并获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提升γ’相体积分数是进一步提高合金高温强度的有效途径。然而,这也将为合金的高温变形带来极大困难,从而导致具有较复杂形状高温部件的加工制备成本急剧上升。这是由于为获得良好的加工性能,高温合金热变形温度往往会选择在γ’相固溶温度以上。而γ’相的固溶温度往往伴随着其体积分数的增加而上升。因此,增加合金中γ’相体积分数的同时,也为合金的加工变形带来极大困难。目前获得广泛应用的镍基或铁镍基高温合金中,γ’强化相的体积分数一般不超过20%,并且随着γ’相体积分数的增加,合金热加工窗口显著缩小,合金加工成本急剧上升。
高温合金铸造直接成型可满足复杂形状工件的尺寸要求。此外,由于采用铸造工艺可直接成型而省略后期的冷、热加工等步骤,因此铸造高温合金往往可以具有更大体积分数的γ’而使材料获得更高的强度性能。然而,采用铸造工艺制备的部件由于冷却速度的差异等因素,铸件往往沿凝固方向形成柱状树枝晶。这种具有粗大尺寸的晶粒难以起到协调变形的效果,因此铸造高温合金与变形高温合金相比常常表现出较差的塑性。尤其是当合金中γ’相体积分数较大时,合金晶粒内部获得了较高的强度,但同时晶粒难以变形,导致晶界滑移困难而产生应力集中,进一步促进裂纹的萌生与扩展。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铸造高温合金的过时效热处理工艺。
为了实现以上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适用于铸造高温合金的过时效热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将铸造高温合金进行固溶处理后,然后进行高温时效处理,最后进行低温时效处理;其中,高温时效处理的具体过程为:完成固溶处理后冷却至γ’相固溶温度以下50-150℃范围内并保温,保温时间不超过3小时,随后空冷至室温。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铸造高温合金为铁镍基或镍基高温合金。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铸造高温合金在热力学平衡态下γ’相体积分数不低于15%。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以5-15℃/min的速度冷却至γ’相固溶温度以下50-150℃范围内。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固溶处理的具体过程为:将铸造高温合金在γ’相固溶温度以上30-50℃范围内保温20min-60min,升温至高于γ’相固溶温度以上150-350℃范围内并保温0.5-2小时。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以5-10℃/min的速率升温至高于γ’相固溶温度以上150-350℃范围内。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低温时效处理的具体过程为:完成高温时效处理后加热至γ’相固溶温度以下300-400℃范围内,并保温不超过20小时,随后升温至γ’相固溶温度以下200-300℃范围内并保温5-10小时,最后空冷至室温。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以10-15℃/min的速率升温至γ’相固溶温度以下200-300℃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华能集团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华能集团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6719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