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耐油泡排剂组合物排液采气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69873.7 | 申请日: | 2017-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811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何秀娟;裘鋆;马俊伟;翟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22 | 分类号: | E21B43/22;C09K8/58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耐油泡排剂 组合 物排液采气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耐油泡排剂组合物排液采气的方法。主要解决凝析油气井开发中现有泡沫排水剂形成泡沫耐油性不足,泡沫排水性能较差,导致井底积液,气井减产甚至停喷的问题。本发明通过:1)将泡排剂组合物或泡排剂组合物溶液注入含水气井;2)将泡排剂组合物或泡排剂组合物溶液与含水气井中的气体和水或油水混合物充分接触,形成泡沫流体,然后将泡沫流体举升到地面;其中,所述泡排剂组合物包括以下组分:1份具有式(I)所示分子通式的烷基胺聚醚苯磺酸盐;0.1~50份具有式(II)所示分子通式的长链聚醚含氮化合物;0~10份的纳米颗粒的技术方案,较好的解决了该问题,可用于气井排水采气工业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耐油泡排剂组合物排液采气的方法,特别是一种针对含凝析油气井采用泡排剂组合物排液采气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气田开采力度的加强,气田出水成了制约气井正常生产的关键问题。泡沫排水采气是近年来国内外迅速发展的一种排水采气技术,具有设备简单、施工方便、成本低、适用井深范围大、不影响气井正常生产等优点。泡沫排水就是通过油管或油套管环空向井内注入泡沫排水剂,在气流的搅动下,产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泡沫。管内滑脱沉积的液相变为泡沫,改变管内低部位流体的相对密度,连续生产的气相驱替泡沫流出井筒,从而排出井内积液,达到排水采气的目的。
然而,泡沫具有“油敏性”,原油接触泡沫之后,在气液及液膜铺展或者乳化,在外力和界面张力的作用下进入到泡沫结构内,使得泡沫接触油类后稳定性降低。
目前报道的最多耐油性能的泡沫体系为氟碳表面活性剂,由于其疏水链中氢原子被氟原子取代,使得其疏水链即疏水又疏油,增加泡沫的耐油性。然而氟碳表面活性剂生产成本高,价格昂贵,生物相容性差,大规模的应用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和安全问题,因此尽管其性能卓越,仍不能取代碳氢表面活性剂。
国外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泡沫排水剂的研制,多选用磺酸盐、苯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等表面活性剂。到目前排水采气用泡沫排水剂大多采用多元复配体系,为了增强单一泡沫的稳定性,配方中通常还加入碱、醇、聚合物、烷醇酰胺等助剂形成强化泡沫。CN104531122A公开一种耐油耐矿化度固体泡排剂,各组分按重量百分比含量为: AES20-40%,OP-10含量5-20%,聚丙烯酰胺0.1-0.5%,硫脲0-20%,石蜡40-60%,其在各种水型中都有较好的携液能力,但其耐油含量仅为10%。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气井开发过程中现有泡沫排水剂形成泡沫耐油性、耐温性不足,泡沫排水性能较差,导致井底积液,气井减产甚至停喷的问题,提供一种采用耐油泡排剂组合物排液采气的方法,应用于含凝析油气井排水采气,可高效携液,具有很好的耐油性、热稳定性、起泡性能和携液能力。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采用耐油泡排剂组合物排液采气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泡排剂组合物或泡排剂组合物溶液注入含水气井;
(2)将泡排剂组合物或泡排剂组合物溶液与含水气井中的气体和水或油水混合物充分接触,形成泡沫流体,然后将泡沫流体举升到地面;
其中,所述泡排剂组合物,以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
(1)1份的烷基胺聚醚苯磺酸盐;
(2)0.1~50份的长链聚醚含氮化合物;
(3)0~10份的纳米颗粒。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烷基胺聚醚苯磺酸盐的分子通式优选为:
其中,R’为C8~C20的烷基中的任意一种;m,n,p,q为独立选自0~20的任意数,m+n≥1。进一步,m+p优选为1~5的任意数,n+q优选为5~15的任意数,X为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698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