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组用于预测鼻咽癌转移风险的标志物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74854.3 | 申请日: | 2017-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533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马骏;柳娜;唐欣然;黎映琴;孙颖;唐玲珑;毛燕萍;何庆梅;杨晓静;张磐磐;云径平;曾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Q1/6886 | 分类号: | C12Q1/6886;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许飞 |
地址: | 51006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组 用于 预测 鼻咽癌 转移 风险 标志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组用于预测鼻咽癌转移风险的标志物及其应用。标志物由ANXA1、CBR3、CLASP1、CXCL10、DCTN1、FNDC3B、LRIG1、HDLBP、POLR2M、WSB2、WNK1、YBX3和GRM4组成。本发明13个基因表达构成的分子标签,可以反映鼻咽癌患者的生物学特异性,可以更准确地预测鼻咽癌患者的转移风险及预后,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对无远处生存的预测效能要优于传统N分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鼻咽癌的预后标志物,特别涉及一组用于预测鼻咽癌转移风险的标志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全球40%的鼻咽癌(NPC)发生在中国,广东省等华南地区最为高发,70%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应用和调强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明显提高,远处转移成为治疗失败的主要模式。根据文献报道,鼻咽癌患者在初诊根治性治疗后的远处转移率高达30~40%,且转移性鼻咽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性差,预后不良,其中位生存期约12个月,3年生存率不到10%。
目前,临床上主要是根据解剖学分期(TNM,T是原发灶,N是淋巴结,M是远处转移)来预测鼻咽癌远处转移,并根据分期决定不同的治疗策略。TNM分期最大的问题在于仅仅基于肿瘤的解剖学侵犯范围,而完全没有考虑肿瘤的生物学异质性。同样大小的肿瘤,其内在的生物学特性和转移潜能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临床分期相同的患者接受了相同的治疗,预后却可能截然不同。比如淋巴结分期为N3的鼻咽癌患者有35%会发生转移,另外的65%却不会发生转移;而治疗前没有淋巴结转移(N0期)的患者,有10%会在治疗中或治疗后发生转移。显然,仅仅依靠临床分期并不能非常准确地区分患者的转移风险,从而给予针对性的治疗,一部分患者可能接受了过度治疗,另一部分患者的治疗强度却可能不足。为了更准确地预测转移,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亟需寻找新的反映肿瘤转移潜能的生物学标志物。
甄别具有“转移潜能”的鼻咽癌患者,做到提前预测并给予有效的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这部分患者的预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组可以有效预测NPC转移风险的标志物。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该组标志物在制备NPC预后试剂中的应用。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组用于预测鼻咽癌转移风险的标志物,该组标志物由ANXA1、CBR3、CLASP1、CXCL10、DCTN1、FNDC3B、LRIG1、HDLBP、POLR2M、WSB2、WNK1、YBX3和GRM4组成。
作为上述标志物的进一步改进,用于NPC风险预测的评分公式根据Cox风险比例模型确定。
作为上述标志物的进一步改进,用于NPC风险预测的评分公式为:分值=(0.1846×YBX3表达量) - (0.3007×CBR3表达量)- (0.1383×CXCL10表达量)- (0.3661×CLASP1表达量)+ (0.2381×DCTN1表达量) - (0.4004×FNDC3B表达量)+ (0.6×WSB2表达量) +(0.1093×LRIG1表达量)- (0.1162×GRM4表达量) + (0.1327×ANXA1表达量) + (0.1485×WNK1表达量) + (0.0714×HDLBP表达量) + (0.1774×POLR2M表达量)。
用于确定标志物相对表达量的内参基因选自ACTB、B2M、PGK1、RPL19、RPLP0。特别的,上述标志物的表达量基于ACTB、B2M、PGK1、RPL19、RPLP0五个内参基因的几何均数进行计算。
通过定量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可以更准确地预测鼻咽癌患者的转移风险及预后,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因此,定量标志物表达情况的试剂可以用于制备预测鼻咽癌患者的转移风险及预后试剂。特别的,定量标志物表达量的试剂选自核酸探针试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未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748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