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表面改性芳纶及表面改性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74855.8 | 申请日: | 2017-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804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张藕生;王洪学;余荣禄;姚斌;王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D06M10/02 | 分类号: | D06M10/02;D06M15/55;D06M101/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表面 改性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表面改性芳纶及表面改性方法和应用,主要解决了芳纶与环氧树脂界面剪切强度低以及等离子处理芳纶表面容易失活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一种表面改性芳纶,包括芳纶和表面处理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处理剂为含氮杂环结构的环氧树脂,所述表面处理剂在表面改性芳纶中的含量为0.2wt%~5wt%;其中,所述芳纶在表面处理剂处理前先进行等离子表面处理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可用于表面改性芳纶的工业生产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纤维表面改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表面改性芳纶及其表面改性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芳纶全称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是目前世界公认的三大高性能合成纤维之一,已广泛应用在国防军工、航天航空、轨道交通、安全防护、环境保护和电子信息等众多领域。芳纶按聚合物结构可分为间位芳纶和对位芳纶。其中,间位芳纶主要是以功能性纤维形式用作高温过滤材料、阻燃材料和电绝缘材料等,而对位芳纶则由于大分子链结构高度对称,具有更高的强度、模量、耐热性和尺寸稳定性,主要用作增强材料,如光缆电缆补强、轮胎帘子线、高端防护材料、复合材料等。
芳纶用于复合材料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层间剪切强度(Interlayer Shear Stress,ILSS)较低。未经表面处理的对位芳纶表面光滑,且由于苯环的位阻效应和π共轭效应,酰胺基团中的氢活性很差,难以同树脂基体形成良好的界面作用。为了提高对位芳纶与树脂基体的粘结性,必须对纤维表面进行改性。
芳纶表面改性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化学改性根据作用的方式不同大体可分为表面刻蚀和表面接枝,而物理改性主要有表面涂层、γ射线辐射、超声波浸渍和等离子处理。CN201210240025.X采用过氧化氢对芳纶表面进行活化处理,活化后芳纶复合材料的ILSS从40MPa左右提高到60MPa左右。CN201210290055.1采用氟碳硅烷偶联剂对芳纶表面进行处理,改性后芳纶复合材料的ILSS达到58MPa。CN201010108510.2采用低分子量异氰酸酯或缩水甘油醚对芳纶Ⅲ表面进行接枝改性,可以实现连续处理,但改性后芳纶复合材料的ILSS仅为50MPa。CN200610150924.5采用60Co作为辐照源进行芳纶表面改性,复合材料ILSS达到72.9MPa,比改性前提高了约20%。但是改性在密闭容器中进行,难以实现连续处理。另外,处理工程中需要用到丙酮或乙醇类有机溶剂,存在环保问题。CN201210070232.5以酰胺类有机溶剂为超声波处理介质对芳纶表面进行处理,但处理后芳纶复合材料的ILSS提高幅度在10%以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现有技术中等离子处理芳纶纤维后纤维表面活性点容易失活,导致芳纶与环氧树脂基体界面剪切强度(Interfacial Shear Stress,IFSS)低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表面改性芳纶,通过芳纶纤维表面等离子处理后用含氮杂环结构的环氧树脂进行表面包覆的技术方案解决了以上问题,具有表面改性芳纶与环氧树脂基体界面剪切强度(IFSS)高的优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与技术问题之一相对应的现有技术中等离子处理芳纶纤维后纤维表面活性点容易失活,导致芳纶与环氧树脂基体界面剪切强度(IFSS)低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芳纶的表面改性方法,通过“等离子处理+含氮杂环结构的环氧树脂表面处理剂”的复合改性工艺解决了以上问题,具有得到的表面改性芳纶与环氧树脂基体界面剪切强度(IFSS)高的优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三是提供一种与解决技术问题之一相对应的表面改性芳纶的应用方法。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之一,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表面改性芳纶,包括芳纶和表面处理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处理剂为含氮杂环结构的环氧树脂,所述表面处理剂在表面改性芳纶中的含量为0.2%~5%;其中,所述芳纶在表面处理剂处理前先进行等离子表面处理。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含氮杂环结构的环氧树脂含有以下结构或其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748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枕芯机的收布机构
- 下一篇:一种棉织物的印花前处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