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应用于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波段的双面镀膜玻璃及生产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80303.8 | 申请日: | 2017-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832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6 |
发明(设计)人: | 詹达勇;张忠义;卓小龙;杨航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三鑫精美特玻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1/115 | 分类号: | G02B1/115;C03C17/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胡剑辉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基材 双面镀膜玻璃 可见光 生产工艺 溅射镀膜设备 近红外光波段 纳米复合层 减反射 镀制 增透 红外光波段 一次性完成 增透效果 膜层 叠加 应用 | ||
1.一种应用于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波段的双面镀膜玻璃,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玻璃基材(1),所述玻璃基材(1)的正面和反面均镀制有AR增透减反射纳米复合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波段的双面镀膜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AR增透减反射纳米复合层包括有第一氧化铌层(2)和第一二氧化硅层(3),所述第一氧化铌层(2)和第一二氧化硅层(3)由内至外依次镀制于玻璃基材(1)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波段的双面镀膜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氧化硅层(3)的外表面镀制有第二氧化铌层(4),所述第二氧化铌层(4)的外表面镀制有第二二氧化硅层(5)。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于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波段的双面镀膜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氧化铌层(2)的厚度为27nm~29nm,所述第一二氧化硅层(3)的厚度为65nm~70nm,所述第二氧化铌层(4)的厚度为21nm~24nm,所述第二二氧化硅层(5)的厚度为157nm~162n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波段的双面镀膜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AR增透减反射纳米复合层包括有氧化钛层和第一二氧化硅层(3),所述氧化钛层和第一二氧化硅层(3)由内至外依次镀制于玻璃基材(1)表面。
6.一种应用于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波段的双面镀膜玻璃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包括:准备玻璃基材(1),利用溅射镀膜设备在玻璃基材(1)的正面和反面镀制AR增透减反射纳米复合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于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波段的双面镀膜玻璃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镀制AR增透减反射纳米复合层的过程包括:准备连续式磁控溅射镀膜设备,按AR增透减反射纳米复合层的设计膜系,确定所述第一氧化铌层(2)、第一二氧化硅层(3)、第二氧化铌层(4)和第二二氧化硅层(5)的厚度和排列顺序,将镀膜设备的真空度抽至5.0E-3pa本底真空,然后每个镀膜箱体充入120sccm的Ar2气,再充入O2气,SiAl靶材氧量在60~75SCCM,Nb金属靶氧量在80~90SCCM,之后开启对应靶位的电源,待电源工作稳定后,将玻璃基材(1)送入镀膜箱体,玻璃基材(1)依次经过各溅射靶镀制膜层,当玻璃基材(1)的一面完成镀膜后输送出镀膜箱体,之后将玻璃基材(1)翻转到另一面,再次送入镀膜线重复镀制相同顺序和厚度的膜层,完成双面镀膜。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于可见光和近红外光波段的双面镀膜玻璃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镀制AR增透减反射纳米复合层的过程包括:准备单箱体溅射镀膜设备,按AR增透减反射纳米复合层的设计膜系安装Nb靶和Sial靶,在基片架上装夹玻璃基材,镀膜箱体真空度抽至5.0E-3pa本底真空,然后箱体充入100sccm的Ar2气,再充入O2气,流量控制在70~90SCCM,之后开启Nb靶位的电源,功率开至需要设定值,按预设膜层厚度设定玻璃基材的转圈数,镀制第一氧化铌层(2),完成后关闭NB靶,开启Sial靶,按预设膜层厚度设定玻璃基材的转圈数,镀制第一二氧化硅层(3),完成后关闭Sial靶,再次开启Nb靶位的电源,按预设膜层厚度设定玻璃基材的转圈数,在第一二氧化硅层(3)上镀制第二氧化铌层(4),完成后关闭Nb靶位的电源,开启Sial靶,按预设膜层厚度设定玻璃基材的转圈数,在第二氧化铌层(4)上镀制第二二氧化硅层(5),完成玻璃基材(1)的第一面镀膜,从镀膜箱体取出玻璃基材(1),翻转至第二面重复执行上述过程,直至完成双面镀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三鑫精美特玻璃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三鑫精美特玻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8030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