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流量转发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82471.0 | 申请日: | 2017-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987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高远;李文辉;李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703 | 分类号: | H04L12/703;H04L12/741;H04L29/12 |
代理公司: | 北京龙双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9 | 代理人: | 王君;肖鹂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量 转发 方法 装置 计算机 可读 介质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流量转发方法和流量转发装置,该方法包括:第一网络设备确定该接入设备的第一ARP表项,该第一ARP表项用于表示MAC地址、IP地址以及出端口之间的映射关系,该出端口包括备出端口,其中,该第一网络设备通过该备出端口连接该保护链路;该第一网络设备接收网络侧发送的流量;该第一网络设备确定该第一MC‑LAG链路是否存在故障;当该第一网络设备确定该第一MC‑LAG链路存在故障时,该第一网络设备根据该第一ARP表项中的备出端口号,经由该保护链路向该第二网络设备发送该流量,该备出端口号用于指示该备出端口。本申请实施例的流量转发方法和流量转发装置,有利于减小流量转发的收敛时间。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通信领域中的流量转发方法和流量转发装置。
背景技术
跨设备链路聚合组(multi-chassis link aggregation group,MC-LAG)是一种跨网络设备的二层端口虚拟化技术,两个设备有独立的控制平面,但支持把两个设备的端口绑定,从而把链路可靠性从单板级提高到了设备级,组成双活系统。MC-LAG配对交换机对外提供MC-LAG接口,用于接入二层业务;MC-LAG配对交换机之间部署对等链路(peer-link)链路,用于MC-LAG协议消息交互,以及设备之间横向业务流量转发;从三层视角看, MC-LAG的配对设备又是两个独立的设备,可以支持独立的网管,并作为独立的路由节点。在具体组网时,可以通过MC-LAG技术实现汇聚层和接入层交换机之间的网络逻辑无环化,也可以通过MC-LAG技术实现服务器双网卡要求双活接入的应用场景。MC-LAG可以结合普通以太、多链接透明互联(transparent interconnection of lots of links,TRILL)、虚拟扩展局域网(virtual extensible local area network,VXLAN)等技术实现服务器双活接入。
在一个双活系统中,具体地,以设备A和设备B为例,为了实现服务器C的双活接入,可以将服务器C的两个网卡分别连接到设备A和设备B,同时将该服务器C的两个网卡绑定成一个MC-LAG双活成员接口,使该服务器C通过第一MC-LAG链路和第二 MC-LAG链路双归属连接到设备A和设备B,,设备A和设备B分别具有一个MC-LAG 双活成员接口为接入接口。部署MC-LAG的两台设备A和B之间存在的一条直连链路 peer-link,该链路用于控制报文的交互和用于实现流量绕行。因此,设备A和设备B分别具有peer-link接口。此外,通过peer-link链路,设备A和B之间可以同步地址解析协议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ARP)报文,同步给对端设备的ARP报文,重定向到接入接口,实现设备A和设备B的ARP报文同步。
当设备A收到网络侧发送给服务器C的流量时,由于服务器C的ARP表项的出接口指向设备A的接入接口,设备A可以直接将该流量从接入接口转发至服务器C。但是,若设备A和服务器C之间的链路出现故障,设备A会将之前从接入接口学习到的服务器 C的ARP表项删除,从peer-link接口重新学习服务器C的ARP表项,此时,新的ARP 表项的出接口指向peer-link接口,设备A可以将该流量经过peer-link通道转发给设备B,再由设备B转发至服务器C。
因此,上述流量转发过程需要设备A删除已有的ARP表项,在流量到达后重新触发ARP表项的学习,进而引发流量绕行,这样会导致流量转发的收敛时间较长。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流量转发方法和流量转发装置,有利于减小流量转发的收敛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824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