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波束失败恢复的处理方法及终端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82757.9 | 申请日: | 2017-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990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9 |
发明(设计)人: | 陈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4/02 | 分类号: | H04W24/02;H04W24/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陈丽宁 |
地址: | 52386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波束 失败 恢复 处理 方法 终端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波束失败恢复的处理方法及终端,其中,所述波束失败恢复的处理方法包括:当满足波束失败恢复的预设条件后,控制终端监听目标波束和/或无线链路监测进程的行为,声明无线链路失败或者利用目标波束接收数据。本发明的方案,能够明确波束失败恢复过程中及过程后,终端的行为,使得终端在不同的场景下可以有不同的行为,从而尽可能地保证业务传输连续性,节省终端功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波束失败恢复的处理方法及终端。
背景技术
在对第四代移动通信(4G)系统之后的下一代通信系统的研究中,目前欲将通信系统支持的工作频段提升至6GHz以上,最高约达100GHz。高频段具有较为丰富的空闲频率资源,可以为数据传输提供更大的吞吐量。目前3GPP已经完成了高频信道建模工作。高频信号的波长短,同低频段相比,其能够在同样大小的面板上布置更多的天线阵元,利用波束赋形技术形成指向性更强、波瓣更窄的波束。
在高频段通信系统中,由于无线信号的波长较短,较容易发生信号传播被阻挡等情况,导致信号传播中断。如果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无线链路重建,则耗时较长,因此引入了波束失败恢复过程,即:终端在物理层监听基站下发的波束失败检测参考信号(beamfailure detection reference signal),并评估该参考信号质量是否满足波束失败触发条件。一旦满足该条件,则终端可以向基站发送波束失败恢复请求(beam failurerecovery request),基于该波束失败恢复请求,基站确定出新候选发射波束,供控制信息或者数据传输所用。上述波束失败恢复过程能够使得通信系统快速切换到备用波束对链路(beam pair link,简称BPL)上继续传输控制消息和数据,从而实现波束失败恢复,避免无线链路失败,有效提高链路的健壮性。该备用BPL包括上述一个新候选发射波束和一个接收波束。
至于无线链路失败(Radio Link Failure,简称RLF),其是现有技术,属于L3过程。RLF适用的场景可为:达到RLC层指示的最大重传次数、接收到随机接入问题指示(randomaccess problem indication),a long period of L1 problems(triggered by so-called out-of sync indications)等。在无线链路监测(radio link monitoring,简称RLM)中,终端(User Equipment,简称UE)评估每个帧(frame)的下行无线质量(DL radioquality),例如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简称PDCCH)的信道质量,与Qin和Qout门限相比(UE自身固有,该门限是UE通过测试所得)。当低于Qout时,UE向其高层指示失步out-of-sync;当高于Qin时,UE向其高层指示同步in-sync。基于这些指示,UE声明RLF。RLF的恢复过程是RRC重建。
当前,3GPP RAN1第88bis次会议上关于UE波束失败恢复机制达成如下结论:
UE波束失败恢复机制包含以下方面:
波束失败检测;
新的候选波束识别;
波束失败恢复请求发送;
UE监测波束失败恢复请求基站gNB响应。
其中,新的候选波束识别可能位于波束失败检测之前或波束失败检测之后。
但是,现有技术中没有明确波束失败恢复过程中及过程后,UE的行为,以保证通信过程的灵活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波束失败恢复的处理方法及终端,以明确波束失败恢复过程中及过程后,UE的行为,从而保证通信过程的灵活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未经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8275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