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功率模块以及功率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85310.7 | 申请日: | 2017-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986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金峰;蔡磊;董慨;柯忠伟;章进法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3/335 | 分类号: | H02M3/335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徐金国 |
地址: | 泰国北榄府直辖县拍卡沙区帕***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功率 模块 以及 电路 | ||
一种功率模块以及功率电路。功率模块包含:变压器单元包含原边绕组、磁芯以及副边绕组;第一与第二电容单元彼此透过第一节点耦接于变压器单元的原边绕组的第一端;第一与第二外接引脚分别耦接至第一电容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电容单元的第二端;第一与第二开关单元彼此透过第二节点耦接于原边绕组的第二端;第三与第四外接引脚分别耦接至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二端。副边电路,耦接于副边绕组;第五与第六外接引脚分别电性耦接于副边电路的第一与第二输出端。第一与第二外接引脚分别选择性地耦接至第三与第四外接引脚其中之一者。在本发明中可利用功率模块不同外接引脚连接方式,获得不同输出功率等级并满足不同输入输出电压场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功率模块与一种功率电路,且特别是关于一种通用性的功率模块与功率电路。
背景技术
传统电源多采用分立元件,器件的寄生参数使得开关电源的频率不能太高,被动元件较大,功率密度低,而且对电源的效率也有所影响。为不同需求的电源,需要进行不同的设计和功率器件排布,设计周期长,成本较高。高效率、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和低成本是电源的发展方向,为了提高开关电源的工作频率,功率密度和生产的可自动化制造性,同时降低成本,现在越来越多的电源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案。
然而,现有模块化技术需要就不同的应用场合、不同的功率等级开发不同的功率模块,模块的通用性不高,往往只能在特定的应用场合或相近的功率等级下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方面为一种功率模块。功率模块包含:一变压器单元,包含一原边绕组、一磁芯以及一副边绕组;一副边电路,所述副边电路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副边绕组;一第一电容单元,包含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一第二电容单元,包含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所述第二端彼此透过一第一节点电性耦接,并透过所述第一节点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原边绕组的一第一端;一第一开关单元,包含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一第二开关单元,包含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所述第二端彼此透过一第二节点电性耦接,并透过所述第二节点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原边绕组的一第二端;一第一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一电容单元的所述第一端;一第二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电容单元的所述第二端;一第三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所述第一端;一第四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所述第二端;一第五外接引脚,电性耦接于所述副边电路的一第一输出端;以及一第六外接引脚,电性耦接于所述副边电路的一第二输出端;其中,所述第一外接引脚选择性地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三外接引脚与所述第四外接引脚其中之一者,其中若所述第一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三外接引脚,则所述第二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四外接引脚;若所述第一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四外接引脚,则所述第二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四外接引脚。
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功率模块还包含:一电感单元,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原边绕组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
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功率模块还包含:一电感单元,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原边绕组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
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功率模块还包含:一并联电容单元,电性耦接于所述变压器单元的所述原边绕组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
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三外接引脚,且所述第二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四外接引脚,使得所述功率模块构成一谐振电路。
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四外接引脚,且所述第二外接引脚电性耦接至所述第四外接引脚,使得所述功率模块构成一谐振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泰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853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