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反应功能的汽车保险杠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86825.9 | 申请日: | 2017-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000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9 |
发明(设计)人: | 张晨旭;张新;靳华伟;夏华明;朱安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R19/20 | 分类号: | B60R19/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反应 功能 汽车 保险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保险杠。
背景技术
汽车保险杠时设在车身前后的保护结构,在发生碰撞情况下,可以保护驾驶员的安全。现有的汽车保险杠只能以自身的强度来保护汽车,在发生剧烈碰撞时对于汽车的保护效果十分有限,对于小碰撞也会导致保险杠发生磨损,导致维护费用上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增加保险杠在碰撞时对汽车的保护效果,同时减少在小碰撞时对保险杠的破坏。
本发明所用的方案是:一种汽车保险杠,所述保险杠包含保险杠框架,导向感应轮,弯道导向轮,系统显示屏。
保险杠与导向感应轮通过固定槽连接,每个导向感应轮独立工作,拆卸维护方便。
所述感应导向轮为密封膜内灌注非牛顿流体材料,形成具有一定体积的囊体,囊体内的主安装轴中线上装有压力感应器,用于检测囊体内的压力变化。压力感应器与车内的控制显示屏连接,在气囊内压力突变时,发出警报。
在车内控制显示屏可以与汽车的电动机械制动系统相连,在囊体受到不同等级的冲击时,辅助驾驶员做出被动操作,为驾驶员提供更长的缓冲时间。
保险杠弯曲段的导向轮采用高弹橡胶制成,避免汽车与侧面障碍发生长时间摩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保险杠总装图;
图2为本发明的导向感应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保险杠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电子机械制动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显示器示意图;
其中:1.保险杠框架 2.弯道导向轮 3.导向感应轮 4.导向轮连接轴 5.旋转主轴 6.压力感应器 7.膜囊 8.导向轮安装孔 9.保险杠固定孔 10.制动电机 11.联轴器 12.制动块 13.支撑架 14.转动轴 15.制动盘 16.显示器接口 17.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法结合附图介绍如下。
结合图1和3,保险杠分为保险杠框架1、弯道导向轮2、导向感应轮3。弯道导向轮2由高弹性橡胶制成。通过导向轮安装孔8与保险杠框架1相连。在汽车转弯时与相连墙壁或车辆发生摩擦时,可以避免发生刮擦事件。同时在高速过弯打滑时可以扭转车身防止汽车冲出护栏。导向感应轮3在保险杠框架1上以扇形分布。
结合突图2导向感应轮3由膜囊7、压力传感器6和旋转主轴5组成。在囊膜内灌注胀塑性非牛顿液,所述胀塑性非牛顿液采用内部粘性随受剪速率增大而增强的流变特性材料。在汽车保险杠遭受撞击后,会对膜囊7内非牛顿液体施加冲击力,非牛顿液体的粘性会增大,自身硬度增强,内部的压力传感器感受到压力变化,对应压力感应对制动器发出对应的指令。
结合图4,电子机械制动系统由制动电机10、联轴器11、制动块12、制动盘15。在压力传感器6受到不同等级的冲击时,制动电机提供不同的制动力力矩。电子机械制动系统体积小,易于安放。
结合图5,显示器通过显示器接口16与电子机械系统和压力传感器6相连,显示屏17上显示保险杠状态,电子机械制动系统可以通过显示器手动关闭,并且可以通过显示屏17直接得知汽车是否擦碰到周围的障碍,保险杠采用的是接触式报警,故不存在盲区。
根据汽车在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行驶速度,电子机械制动系统的制动效果不同。在2-8Km/h发生碰撞时,导向感应轮3的膜囊7内的非牛顿液体不会变硬,膜囊7会随接触碰撞变形,导致膜囊7内压强变化,将对于车速下的冲击力转化为压力传感器6的压力变化峰值范围。制动电机10全功率运行,达到最短制动距离,在导向感应轮3变形范围内将汽车停住。车速在40-60km/h时,囊膜7内的非牛顿液体粘性迅速增加,导向感应轮3变硬,压力传感器6接受更快的压力峰值变化,变硬的导向感应轮3也会起到保护作用。制动电机10提供维持当前速度的制动力,防止驾驶员操作失误,将油门当刹车,制动器只允许减速不允许加速。同时避急刹导致追尾事故,制动器只用于限制加速,由驾驶员决定是否停车。车速在100-120km/h时,碰撞会使膜囊7破裂,压力传感器6会直接接触碰撞,压力传感器6传出峰值压力,由于车速较高,保险杠上的导向感应轮3破坏超过2个时,制动电机10提供急刹。为避免单个压力传感器6故障导致制动系统判断失误,需要2个以上压力传感器损坏才会急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868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