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水储层改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90192.9 | 申请日: | 2017-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035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9 |
发明(设计)人: | 张大年;程兴生;李永平;张智勇;王永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斯迪莱铂油气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8/508 | 分类号: | C09K8/508;E21B43/26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华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611 | 代理人: | 刘华联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兴区北京亦庄***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水储层 改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开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控水储层改造方法。
背景技术
现阶段,我国油田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由于地层非均质性以及注水开发致使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剧,油层中形成高渗通道,造成注采井长期处于低效或无效水循环,经济、环境压力显著,严重影响油藏水驱开发效果。
现有技术中,常常采用堵水、调剖技术以针对上述的低效、无效注水循环等问题。但是,随着注水开发进度不断深入,常规油井堵水技术仅限于近井区域封堵窜流通道,已无法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并且,现有技术主要针对近井区域高渗条带封堵或高含水裂缝封堵后,再进行压裂施工产生新高导流能力裂缝,施工效率低、成本高、周期时间长的问题。
由此,需要设计一种储层改造方法针对高含水水驱油藏深部堵水以提高未动用或难动用区域径向导流能力,增大卸油半径,提高采收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的部分或者全部,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控水储层改造方法。该方法可有效提高增产效果,增大单井产量,施工周期短,安全可靠。
根据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控水储层改造方法,在向储层泵送压裂液的前置液过程中,前置液中携带有固相颗粒。
在一个实施例中,固相颗粒包括膨润土、高岭土、吸水性聚合物类胶粒、聚丙烯酰胺类体膨颗粒、吸水性聚乙烯醇颗粒、橡胶颗粒和纳米级金属氧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一个实施例中,固相颗粒包括吸水性聚合物类胶粒和吸水性聚乙烯醇颗粒。
在一个实施例中,吸水性聚合物类胶粒为甲叉基聚丙烯酰胺颗粒,其分子式为吸水性聚乙烯醇颗粒的分子式为
在一个实施例中,固相颗粒的直径小于孔喉半径,并且,孔喉半径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储层孔隙度%;K-储层渗透率μm2;R-孔喉半径μm。
在一个实施例中,固相颗粒的直径为孔喉半径的20%-60%。
在一个实施例中,固相颗粒在前置液中的浓度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C=A·h·△P (2)
其中,C-浓度kg/m3;A-室内填砂管测试用量系数kg/MPa·m;h-裂缝高度m;△P-单位突破压差MPa/m3。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公式(2)中,A的取值范围在0.1-20kg/MPa·m。
在一个实施例中,前置液的泵入量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V-泵入量m3;R1-前置液封堵前缘半径m;R2-压裂裂缝前缘半径m;H-储层有效厚度m;w-裂缝动态宽度m;k-高渗通道比例系数%;-储层孔隙度%;B-压裂液体系造缝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前置液为非交联聚丙烯酰胺聚合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在向储层内泵送前置液过程中,前置液中含有固相颗粒,从而,由于油井近井地带的储层高渗透区域渗透率级差以及液体滤失作用,前置液携带固相颗率先进入含水高渗区域。固相颗粒与储层结构匹配和具备吸水膨胀功能,注入后可滞留在储层深部。压裂施工结束后,前置液携带固相颗粒滞留在高渗区域,完成深度封堵水窜通道的功能。并且通过前置液携带固体颗粒的封堵作用,后续主体压裂造缝过程中,缝前端部可开启新分支裂缝,形成复杂分支缝网,提高储层动用能力。由此,本发明适用于油井压裂,尤其适用高含水井压裂和重复压裂,可有效提高压裂后增产效果,增大单井产量,施工周期短,安全可靠。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在油井进行压裂施工过程中,向储层内泵送压裂液的前置液,并且前置液携带有固相颗粒。由于储层的渗透率极差和液体滤失能力强,前置液率先泵送到油藏高渗通道和大孔隙中,压裂施工结束后进入高渗通道的固相颗粒滞留在储层深部,以完成深度封堵水窜通道的功能。通过前置液携带固体颗粒的封堵作用,后续主体压裂造缝过程中,缝前端部可开启新分支裂缝,形成复杂分支缝网,提高储层动用能力。由此,本发明适用于油井压裂,尤其适用高含水井压裂和重复压裂,可有效提高压裂后增产效果,增大单井产量,施工周期短,安全可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斯迪莱铂油气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斯迪莱铂油气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9019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