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用型新能源汽车充电电缆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98082.7 | 申请日: | 2017-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313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张肖康;赵刚;周守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邦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18 | 分类号: | H01B7/18;H01B7/42;H01B9/00;H01B9/02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4119 | 代理人: | 段晓微,叶美琴 |
地址: | 230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用 新能源 汽车 充电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耐用型新能源汽车充电电缆。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对于环境保护呼声的日渐高涨与石油资源日益紧张形势下,加之国内雾霾频频袭来对环保的呼声越来越大,如今中国的环保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交通出行方面清洁无污染节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凸显,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尾气的排放成为城市主要污染源之一,随之而来的新能源汽车由于节能环保,受到了各个国家和地方的支持。而新能源汽车用电缆可能要在高温环境中使用,且容易被挤压,因此亟需一种新型安全、耐用的新能源汽车用电缆。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耐用型新能源汽车充电电缆。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耐用型新能源汽车充电电缆,包括缆芯、环形弹性件、耐火层、内护套、屏蔽层和外护套;缆芯设置在电缆中心位置,环形弹性件包括包裹在缆芯外周的第一弹性管、第二弹性管,第一弹性管、第二弹性管均呈弧形且第一弹性管、第二弹性管的弧形开口均朝向电缆中心,第一弹性管两端与第二弹性管两端相抵靠且第一弹性管、第二弹性管内侧面均与缆芯相抵靠,第一弹性管设有沿电缆轴向延伸的第一弧形空心腔,第二弹性管设有沿电缆轴向延伸的第二弧形空心腔,第一弧形空心腔、第二弧形空心腔内均填充有冷却介质;耐火层、内护套、屏蔽层、外护套依次包裹在环形弹性件外部。
优选的,缆芯包括处于电缆中心位置的弹性骨架以及设置在弹性骨架外周的两根第一导线和两根第二导线,两根第一导线关于弹性骨架对称设置且两根第一导线均与弹性骨架相抵靠,两根第二导线分别位于两根第一导线之间,两根第二导线关于弹性骨架对称设置,且第二导线均与弹性骨架、任意相邻的第一导线相抵靠。
优选的,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均具有圆形截面,且第一导线的直横截面积大于第二导线的横截面积。
优选的,第一导线包括四根相互绞合的线芯以及包裹在四根线芯外周的第一绝缘层。
优选的,线芯包括第一导体以及包裹在第一导体外部的导体屏蔽层。
优选的,第二导线包括第二导体以及包裹在第二导体外部的第二绝缘层。
优选的,第一弹性管、第二弹性管具有相同的弧长。
本发明提出的耐用型新能源汽车充电电缆,通过在缆芯外部设置环形弹性件,环形弹性件包括弧形的第一弹性管、第二弹性管,电缆在挤压时可通过第一弹性管、第二弹性管的弹性变形缓冲挤压力,避免缆芯受到挤压而破坏,提高了电缆在恶劣环境中的使用性能,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通过在第一弧形空心腔、第二弧形空心腔内填充有冷却介质,有利于缆芯产生的热量的向外散发,避免热量积聚在电缆内部;通过设置骨架对第一导线、第二导线进行支撑,可以在电缆受到挤压时,防止第一导线、第二导线错位,电缆能够保持顺直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耐用型新能源汽车充电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耐用型新能源汽车充电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本发明提出一种耐用型新能源汽车充电电缆,包括缆芯1、环形弹性件2、耐火层3、内护套4、屏蔽层5和外护套6;其中:
缆芯1设置在电缆中心位置,缆芯1包括处于电缆中心位置的弹性骨架11以及设置在弹性骨架11外周的两根第一导线12和两根第二导线13,两根第一导线12关于弹性骨架11对称设置且两根第一导线12均与弹性骨架11相抵靠,第一导线12包括四根相互绞合的线芯以及包裹在四根线芯外周的第一绝缘层121,线芯包括第一导体122以及包裹在第一导体122外部的导体屏蔽层123。两根第二导线13分别位于两根第一导线12之间,两根第二导线13关于弹性骨架11对称设置,且第二导线13均与弹性骨架11、任意相邻的第一导线12相抵靠,第二导线13包括第二导体131以及包裹在第二导体131外部的第二绝缘层132。第一导线12、第二导线13均具有圆形截面,且第一导线12的直横截面积大于第二导线13的横截面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邦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合肥邦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980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放行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自动管理的车库收费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