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360度全景影像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98323.8 | 申请日: | 2017-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290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9 |
发明(设计)人: | 王小绪;王力;李秋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中高知识产权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7/18 | 分类号: | H04N7/18;H04N5/225;G02B13/00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权航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2280 | 代理人: | 袁兴隆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360 全景 影像 系统 及其 工作 方法 | ||
1.一种全景影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位于车体周围设置的若干摄像镜组,以及与各摄像镜组电性连接的处理器模块,所述处理器模块还与中控显示屏相连;
所述处理器模块适于将各摄像镜组采集的影像数据进行拼接以形成车体360度全景影像,且通过中控显示屏进行显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景影像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模块还连接有存储模块;
所述存储模块适于存储实时的全景影像,以及各摄像镜组拍摄的单一影像;
以及
所述处理器模块还与一振动传感器相连,以适于在车辆停车后,由车体振动后触发,所述处理器模块启动各摄像镜组进行拍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景影像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镜组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包括: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光阑以及第三透镜组、像面,其中,第一透镜组的光焦度为负,第二透镜组的光焦度为正,第三透镜组的光焦度为正,光阑位于第二透镜组与第三透镜组之间;
其中,第一透镜组包括:光焦度为负的双凹型第一透镜、光焦度为负的双凹型第二透镜、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三透镜;
第一透镜组的焦距f1和摄像镜组的焦距f满足条件:-1.8≤f1/f≤-1.4;
双凸型第三透镜的焦距fL3和双凹型第二透镜的焦距fL2满足下列条件式:0.6≤fL3/fL2≤1;
摄像镜组的光学系统总长TTL满足下列条件式:TTL≤20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景影像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二透镜组包括: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四透镜、光焦度为负的双凹型第五透镜,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六透镜;
第三透镜组包括:光焦度为正的凸面朝向像侧的平凸型第七透镜、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八透镜、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九透镜、光焦度为负的双凹型第十透镜、光焦度为正的双凸型第十一透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景影像系统,其特征在于,
双凹型第二透镜与双凸型第三透镜胶合而成第一组双胶合透镜,双凹型第五透镜与双凸型第六透镜胶合而成第二组双胶合透镜,双凹型第十透镜与双凸型第十一透镜胶合而成第三组双胶合透镜。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景影像系统,其特征在于,
双凸型第三透镜的光学玻璃材质相对于d光的折射率Nd和阿贝系数Vd满足下列条件式:Nd≥1.8,Vd≥4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景影像系统,其特征在于,
双凸型第四透镜的光学玻璃材质相对于d光的折射率Nd和阿贝系数Vd满足下列条件式:Nd≥2.1,Vd≤28。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景影像系统,其特征在于,
双凸型第十一透镜的光学玻璃材质的Nd<3.65,Vd>15,双凹型第十透镜的光学玻璃材质的Nd>1.7,且Vd≤25。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景影像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第一镜筒的右部与第一镜筒的左部,其中,该第一镜筒的右部的内径比第一镜筒的左部的内径小,该双凹型第一透镜设置于第一镜筒的右部中,且该第一镜筒的右部前端内侧设置有用于固定双凹型第一透镜的第一压圈;该双凹型第一透镜设置于第一镜筒的左部中,且该第一镜筒的左部后端内侧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二凸透镜的第二压圈;以及
第二透镜组还包括盖合于第二镜筒左端的第二隔圈;并且
第一镜筒的右部的直径为110-120mm;第二透镜组的双凸型第四透镜后端中心顶点到第一透镜组的双凹型第一透镜前端中心顶点的距离为30-65mm。
10.一种全景影像系统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位于车体周围设置的若干摄像镜组,以及与各摄像镜组电性连接的处理器模块,所述处理器模块还与中控显示屏相连;
所述处理器模块适于将各摄像镜组采集的影像数据进行拼接以形成车体360度全景影像,且通过中控显示屏进行显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中高知识产权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中高知识产权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9832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