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凝胶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气体传感器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03282.0 | 申请日: | 2017-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172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7 |
发明(设计)人: | 徐保民;钟熊伟;孙政;鲁延文;唐俊;李向楠;张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28 | 分类号: | G01N27/28;G01N27/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凝胶 电解质 及其 制备 方法 气体 传感器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凝胶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气体传感器和应用。所述凝胶电解质包括有机聚合物和离子液体,所述凝胶电解质中分散有二维纳米材料,所述二维纳米材料为半导体和/或绝缘体。所述传感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中的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对电极,以及所述的凝胶电解质;其中,所述外壳包括至少一开口,所述凝胶电解质与所述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对电极电接触,所述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对电极彼此电绝缘。离子液体凝胶电解质与半导体/绝缘体的二维纳米材料产生协同作用,提高传感器的电导率和灵敏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毒气体电化学传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凝胶电解质及 其制备方法、气体传感器和应用。
背景技术
为了防止有毒气体泄露对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能够及时有效检测有毒 气体的泄漏并报警,通过氨气、氯化氢传感器实时监测工作和居住环境中氨气、 氯化氢含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和制作成本低廉、检测灵敏度高的氨气、 氯化氢传感器进行在线监测已成为研究热点,尤其是化工、医疗和农业等生产 领域。
气体传感器的基本测定元件是电化学电池,其包括经由电解质(即离子导 体)相互接触的至少两个电极。在电池通向大气的一侧上,待分析气体可以流 到其中一个电极(工作电极或传感电极),并在该处得到电化学转化。由该转化 产生的电流与所存在气体的量成正比。由电流产生例如可用于提供警报的信号。 电流型电化学气体传感器具有检测范围宽、测量精度高、价格低廉、可用于现 场监测等优点,倍受人们的关注。
电流型电化学气体传感器寿命主要与电解液有关,目前已经有很多电化学 型氨气、氯化氢等危险气体传感器,主要集中在直接利用贵金属催化剂在中性 或碱性水溶液中的直接电化学氧化,但这类传感器电解液易因漏液、挥发失水 和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失效,导致不能长期使用、精度不高,废弃电解质 污染环境。金属半导体、导电聚合物、纳米材料和电化学原理的氨气、氯化氢 等危险气体传感器的灵敏度低、响应时间长、精度不高和成本过高等缺点。
离子液体(IL)也已经用作电解质。离子液体被定义为熔点低于100℃的液 体盐。离子液体也称室温熔融盐,一般是由有机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在室温 下呈液态的盐类化合物。离子液体电解液优点:1)液体状态温度范围宽,从低 于或接近室温至300℃范围,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2)蒸汽压低,不 易挥发,没有水电解液干涸和结晶的问题;3)离子电导率高;4)电化学窗口 宽;5)较大的可调控极性;6)低毒、无毒;7)高选择性等。目前尚没有将二 维半导体纳米材料和离子液体复合物作为高灵敏度、高电导率电解质的报道。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 基于离子液体凝胶电解质新型有毒气体传感器,解决现有传感器灵敏度低、响 应时间长、精度不高、寿命短和成本过高等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凝胶电解质,所述凝胶电解质包括有机聚合物 和离子液体,所述凝胶电解质中分散有二维纳米材料,所述二维纳米材料为半 导体和/或绝缘体。
离子液体凝胶电解质有效解决液态电解质的缺点,与二维半导体纳米材料 复合,二者产生协同作用,形成大量快捷的离子通道,从而提高电导率和灵敏 度。
优选地,所述有机聚合物包括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偏二氟乙烯-六氟 丙烯(PVDF-HFP)、聚环氧乙烯(PEO)、聚甲基丙烯酸甲酸(PMMA)和聚丙 烯腈(PAN)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其中,典型但非限制性的组合为: PVDF与PEO的组合,PMMA与PAN的组合,PVDF-HFP与PAN的组合,PAN 与PEO的组合,PVDF-HFP、PMMA与PAN的组合,PEO、PAN、PVDF与PMMA 的组合;优选PVDF。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科技大学,未经南方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032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