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受污染城市内湖水质净化与水生态修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04809.1 | 申请日: | 2017-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390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吴述园;詹茂华;程寒飞;甘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伟智信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25 | 代理人: | 张岱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马鞍山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染 城市 内湖 水质 净化 水生 修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受污染城市内湖水质净化与水生态修复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入湖河道的沿河雨水口或混排污水溢流口的排入河道处,设置雨污水预处理净化区;2)在湖内进行微地形水生态构建,所述微地形构建包括从湖岸至湖心依次构建浅水沉水植物恢复区、缓坡过渡区、深水调蓄区;在沉水植物恢复区中种植沉水植物;3)在湖心或深水调蓄区布置循环水泵,所述循环管道铺设于湖底。本发明适用于管网溢流污染和城镇地表径流污染入湖负荷高的城市内湖水环境治理,可显著改善湖泊水质,降低湖泊富营养化程度,恢复水生态景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受污染城市内湖水质净化与水生态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内湖作为城市地表径流甚至周围生活污水的受纳体,使得水中有机质、氮、磷等营养物质积累;而且水体多为静止或流动性差的封闭缓流水体,一般水环境容量小、水体自净能力低,雨季管道沉积物冲刷溢流入河,沉降河底,厌氧条件下产生硫化氢、氨气等异味气体,有雨污排口的湖体凹湾和支浜呈黑臭现象,湖体则呈重度富营养化,大面积爆发蓝绿藻,严重影响了城市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景观。
旱季污水等点源污染虽然得到控制,但城镇下垫面污染仍十分严重,大量污染物随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入湖(河),同时湖泊底部地形为“平底锅”形态,虽满足了内湖调蓄排涝功能,但因湖体水深较深,不适合对藻类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沉水植物生长,在一定条件下,湖体藻类大量繁殖,湖体呈富营养状态。加之水系为雨源型,湖体凹弯或连通支浜呈死水状态,湖体几乎无水体流动性,进一步加剧了富营养化程度。基于以上,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雨污水排口预处理、水动力改善、过流通路强化净化、清水型生态系统恢复的复合型水质净化与水生态修复方法,改善城市内湖水质,降低富营养化程度。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受污染城市内湖水质净化与水生态修复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一种城市内湖水质净化与水生态修复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入湖河道的沿河雨水口或混排污水溢流口的排入河道处,设置雨污水预处理净化区;
2)在湖内进行微地形构建,所述微地形构建包括从湖岸至湖心依次构建浅水沉水植物恢复区、缓坡过渡区、深水调蓄区;在浅水沉水植物恢复区中种植沉水植物;
3)在湖心或深水调蓄区布置循环水泵,所述循环管道铺设于湖底,通过循环水泵将湖心水体经循环管道输送至湖体流动性差的凹岸或断头河浜或雨污水预处理净化区所在入湖河道的上游。
较佳的,所述的设置雨污水预处理净化区的步骤包括:在入湖河道的沿河雨水口或混排污水溢流口的排入河道处设置多级多孔径拦截网;在拦截网的下游设置有填料净化单元;在雨污水预处理净化区的水面上种植有浮叶植物。
较佳的,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下述步骤:在断头河浜入河口处中心位置布置陆域生态导流岛。
较佳的,所述深水调蓄区水深2.0~4.0m,布置于湖体中央;浅水沉水植物恢复区水深0.5~1.5m,布置于近岸区域;缓坡过渡区水深1.5~2.0m,布置于深水调蓄区和浅水沉水植物恢复区之间。
较佳的,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下述步骤:沿排口及下游沿岸布置雨污水导流围隔,围隔和河岸之间形成半封闭区域,作为雨污水预处理净化区。
较佳的,在陆域生态导流岛两侧的水流循环断面上设置有过流净化通路;所述的过流净化通路包括:在水流循环断面上设置的不透水围隔以及在不透水围隔中下部开孔形成水流循环的集中过流区。
较佳的,在过流净化通路中设置有固定式填料净化系统和/或浮床式填料净化系统。
较佳的,在陆域生态导流岛和浅水沉水植物恢复区临深水区一侧均设置有挡土篱笆,保证浅水沉水植物恢复区基质稳定,利于沉水植物恢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048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