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苹果转录因子ERF17中丝氨酸残基数目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09930.3 | 申请日: | 2017-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093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吴婷;韩振云;张美玲;韩振海;张新忠;王忆;许雪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68 | 分类号: | G01N33/68;C12N15/11;C07K14/415;C12N15/29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苹果 转录 因子 erf17 丝氨酸 残基 目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苹果转录因子ERF17中丝氨酸残基数目的应用。苹果转录因子ERF17自N末端第12位氨基酸残基开始连续丝氨酸残基的数目为8个和/或苹果转录因子ERF17自N末端第12位氨基酸残基开始连续丝氨酸残基的数目为6个的待测苹果的果皮叶绿素降解速率大于苹果转录因子ERF17自N末端第12位氨基酸残基开始连续丝氨酸残基的数目为3个的待测苹果。实验证明,苹果转录因子ERF17自N末端第12位氨基酸残基开始连续丝氨酸残基的数目可以作为检测对象,预测待测苹果果皮叶绿素降解速率。本发明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苹果转录因子ERF17中丝氨酸残基数目的应用,尤其涉及苹果转录因子ERF17中自N末端起第12位氨基酸残基开始连续丝氨酸残基的数目的应用。
背景技术
苹果果皮色泽是果实重要的外观品质之一,而开展在果皮着色前叶绿素降解的相关研究尤为重要。叶绿素的降解常发生在衰老的植物细胞中,并且受到强光照射、低温等环境和内源激素乙烯诱导(Oeller et al.,1991;Hortensteiner,2006;Pino et al.,2008)。在高等植物中叶绿素降解途径的相关研究已较清楚(Takamiya et al.,2000;Hortensteiner,2006):在叶绿体类囊体上,NYC(Non-Yellow Colouring)催化叶绿素b转换为叶绿素a,叶绿素a被转运至叶绿体基质中,在叶绿素酶(Chlorophyllase,CLH)作用下形成叶绿素,随后由镁离子螯合剂(Metal Chelating Substance,MCS)去除镁离子后的脱镁叶绿酸在PAO(Pheide a Oxygenase)和RCCR(Red Chl Catabolite Reductase)共同作用下形成了pFCC(blue-fluorescing intermediate)。
参与果实叶绿素降解的基因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可以直接参与叶绿素的降解代谢,如NYC、CLH、PAO;另一类是调控基因,其编码的蛋白可以调控结构基因的转录水平,如乙烯响应因子(Ethylene Responsible Factors,ERF/AP2)。乙烯响应因子是植物中家族成员最多的转录因子之一,其含有ERF/AP2氨基酸保守结构域,并具有与DNA结合、转录激活、蛋白互作、核定位等结构域功能(Fukao et al.,2006)。现有研究表明,乙烯响应因子CitERF5、CitERF6、CitERF7和CitERF13在柑橘属果实褪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Xie et al.,2014);乙烯响应因子CitERF13与CitPPH基因(叶绿素降解关键基因)的启动子结合,可增强CitPPH基因的转录水平,促使叶绿素降解(Yin et al.,2016)。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预测待测苹果果皮叶绿素降解速率。苹果果皮中叶绿素含量降低,则果皮颜色越红。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预测待测苹果果皮叶绿素降解速率的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预测待测苹果果皮叶绿素降解速率的方法,具体可为方法一,可包括如下步骤:检测待测苹果的苹果转录因子ERF17自N末端第12位氨基酸残基开始连续丝氨酸残基的数目;“苹果转录因子ERF17自N末端第12位氨基酸残基开始连续丝氨酸残基的数目为8个(第9个氨基酸残基为非丝氨酸残基)和/或苹果转录因子ERF17自N末端第12位氨基酸残基开始连续丝氨酸残基的数目为6个(第7个氨基酸残基为非丝氨酸残基)”的待测苹果的果皮叶绿素降解速率大于“苹果转录因子ERF17自N末端第12位氨基酸残基开始连续丝氨酸残基的数目为3个(第4个氨基酸残基为非丝氨酸残基)”的待测苹果。
上述方法一中,所述苹果转录因子ERF17为蛋白质,自N端至C端依次可由区段Ⅰ、区段Ⅱ和区段Ⅲ组成;区段Ⅰ的C末端的氨基酸残基可为T,区段Ⅱ可由3-8个丝氨酸残基组成,区段Ⅲ的N末端的氨基酸残基可为M。
所述区段Ⅰ可为如下a1)或a2)或a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099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