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山桐子种子的保存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10022.6 | 申请日: | 2017-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5118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30 |
发明(设计)人: | 石开明;陈耀兵;郑小江;董静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旭舟林农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3/00 | 分类号: | A01N3/00;A01C1/00;A01C1/06;A01C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杨采良 |
地址: | 445400 湖北省恩施土家***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桐子 种子 保存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山桐子种子保存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山桐子种子的保存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建立智能调控种子保存模型步骤、种子的选种和消毒步骤以及种子的智能变温贮藏步骤。本发明的一种山桐子种子的保存方法具有使种子贮藏时间长、种子不易失活、种子发芽率高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属于山桐子种子保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山桐子种子的保存方法。
背景技术
山桐子是一种落叶乔木,生于海拔400-2500米的低山区的山坡、山洼等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通常集中分布于海拔900米(秦岭以南地区)至海拔1400米(西南地区)的山地。山桐子生长快,结果多,产量高。栽后4~6年开花结果,12~15年进入平果期,一般单株产量可达15~50公斤。20~40年为盛果期,一般单株产量可达150~200公斤,最高250公斤以上。经过专业的检测山桐子中果肉含油43.6%,种子含油22.4%~25.9%,平均含油量36.3%,油中亚油酸含量高达58%-81%,由此可见山桐子中油的营养价值大于大多数高端木本食用油。因此,山桐子又被人们称为树上油库,2011年已成功试用于飞机燃油、适用价值广泛,国家生物能源开发的大好前景。
山桐子自然发芽率极低,一般是将采集的果枝堆放在通风的室内,贮藏至翌春,使果内种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后熟作用。研究表明,温度和湿度是种子贮藏中影响种子活力和寿命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而山桐子种子的耐失水能力较差,因此,如何保持种子中的水分以保证山桐子发芽率重要因素。
现有的种子贮藏方法一般直接是带果皮低温下湿沙贮藏(湿度为60%以上),然而,这种贮藏方式具有几点不足:(1)当湿沙湿度不足时,山桐子种子很容易因失水过多而失去活性。(2)当山桐子种子中的水分含量较高时,山桐子耐贮性将会大大降低,往往只能保存3~6个月,3~6个月之后种子的发芽率将会大大降低,甚至可能为0。(3)山桐子种子自身表面具有毒性且包裹一层蜡质,不仅会影响种子的发芽率,而且后期播种前才对种子进行去蜡质和消毒,这会对贮藏的种子造成一定伤害。(4)贮藏前没有采取措施除去劣质种子,这样不仅占用了贮藏空间,而且与正常种子混合,极有可能会“感染”到正常种子上(比如劣质种子可能会发霉,霉菌会蔓延到正常种子中,使正常种子感染霉菌而失活)。(5)在种子保存期间,没有系统地根据种子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控,这也是影响种子发芽率的关键因素。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山桐子种子的保存方法,其具有使种子贮藏时间长、种子不易失活、种子发芽率高等优点。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山桐子种子的保存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建立智能调控种子保存模型步骤、种子的选种和消毒步骤以及种子的智能变温贮藏步骤;
根据实验数据建立智能调控种子保存模型,将所述智能调控种子保存模型设置在用于对种子进行变温保存的变温容器中。
所述建立智能调控种子保存模型步骤包括:
1)实验数据的获得:实验检测并记录所述山桐子种子分别在不同保存温度T、不同保存时间t下相应的种子的呼吸情况B以及在不同保存温度T、不同保存时间t下相应的种子的发芽率w数据;
2)建立智能调控种子保存模型:根据1)步得到的实验数据,采用数据拟合法可以得到:当保存时间t确定时,种子的发芽率w与T和B有关,令f(T,B)=a(T+b)3+c(B+d)3+e,实时检测到种子的呼吸情况为B时,将B视为常数,则种子的最高发芽率wmax与保存温度T之间的关系为:
wmax=∫f(T,B)dT=∫[a(T+b)3+c(B+d)3+e]dT;
其中,a、b、c、d、e为常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旭舟林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北旭舟林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100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