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共享汽车的安全认证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12015.X | 申请日: | 2017-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098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刘鹤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中科创达软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孟金喆 |
地址: | 110167 辽宁省沈阳市***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共享 汽车 安全 认证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共享汽车的安全认证方法及系统。其中,该方法包括:接收共享汽车的终端设备转发的网银盾内的使用者数字证书和支付数字证书,对使用者数字证书进行验证,并将支付数字证书转发至共享汽车支付服务系统进行验证;根据使用者数字证书和支付数字证书的验证结果,从网银盾内获取共享汽车的唯一性信息并进行确认;根据唯一性信息确认结果生成订单请求并接收订单信息;获取订单信息的确认结果,发送解锁消息至共享汽车的终端设备,完成车辆解锁。本发明缩短了使用共享汽车时身份审核的时间,保障了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性,提高了支付环境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身份认证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共享汽车的安全认证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共享汽车逐渐在市场中崭露头角,为大众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尤其对于个别地区出现汽车限购与限号的情况,选择共享汽车成为解决出行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
在使用共享汽车之前,汽车服务商需要对使用者的身份信息进行安全认证,例如,使用者的身份证与驾驶证等。现有技术多采用手机二维码扫描和近场通讯方式(NearField Communication,NFC)与汽车建立通讯,通过手机端小额支付,完成身份认证及支付费用。安全支付平台大多依据小额担保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及手机硬件平台中信任区(TrustZone)机制,其安全等级较低。
目前市场中的采用的身份认证方法存在以下不足:1)身份验证通过使用者上传自己的身份证与驾驶证信息以及自身手持身份证的照片到服务商系统,等待系统的审核结果,这个审核时间一般比较长,不利于使用者即时即刻用车;2)身份证、驾驶证属于使用者的个人隐私数据,在拍摄上传至服务商系统的过程中存在信息泄露或被盗用的风险;3)目前在支付押金及行车费用时,鉴于安全等级要求限制,多采用小额支付,这给共享汽车出现较高费用时的支付环境带来限制,例如共享汽车的长途或长时间使用和高档次需求服务等;4)当前的支付形式大多数不支持第三方查验功能,当发生订单纠纷时不能通过第三方机构进行责任辨别。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共享汽车的安全认证方法及系统,以缩短使用共享汽车时身份审核的时间,保障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提高支付环境的安全。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共享汽车的安全认证方法,该方法包括:
接收共享汽车的终端设备转发的网银盾内的使用者数字证书和支付数字证书,对所述使用者数字证书进行验证,并将所述支付数字证书转发至共享汽车支付服务系统进行验证;
根据所述使用者数字证书和支付数字证书的验证结果,从所述网银盾内获取共享汽车的唯一性信息并进行确认;
根据所述唯一性信息确认结果生成订单请求并接收订单信息,其中所述订单信息由所述共享汽车支付服务系统接收所述订单请求之后生成;
获取所述订单信息的确认结果,发送解锁消息至所述共享汽车的终端设备,完成车辆解锁,其中所述订单信息的确认依次由所述网银盾和所述共享汽车支付服务系统完成。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使用者数字证书和支付数字证书的验证结果,从所述网银盾内获取共享汽车的唯一性信息并进行确认,包括:
接收所述使用者数字证书和支付数字证书的验证结果,产生一组随机数作为通讯链路密钥,对所述通讯链路密钥进行加密传输至所述网银盾;
接收所述网银盾内的共享汽车的唯一性信息以及对应的签名值,其中所述签名值是由所述唯一性信息经过所述网银盾内部的私钥签名之后生成,所述唯一性信息以及对应签名值是经过所述网银盾解密得到的通讯链路密钥加密之后传输至所述共享汽车服务系统;
利用所述通讯链路密钥对所述接收的唯一性信息和对应的签名值进行解密,并验证,其中所述唯一性信息的签名值是利用所述使用者数字证书内的公钥进行验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中科创达软件有限公司,未经沈阳中科创达软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1201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