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产乙烯和丙烯的烃油加工方法及加工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13839.9 | 申请日: | 2017-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058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刘银亮;张执刚;谢朝钢;魏晓丽;张策;梁家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11/05 | 分类号: | C10G11/05;C07C4/06;C07C4/04;C07C11/04;C07C1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乙烯 丙烯 加工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产乙烯和丙烯的烃油加工方法及加工系统。该方法包括催化裂解步骤和油气分离后处理步骤,催化裂解步骤包括:将原料油、回炼的轻柴油和催化裂解催化剂在第一反应区中接触反应,生成第一油气混合物;接着将第一油气混合物和C4烯烃在第二反应区中接触反应生成第二油气混合物;将回炼的轻石脑油、重石脑油芳烃抽提后的抽余油和催化裂解催化剂在第三反应区中接触反应,生成第三油气混合物;将所述第二油气混合物和所述第三油气混合物送入沉降器进行待生催化剂和油气分离得到产品油气。应用本发明通过将油气分离过程中所生产的低附加值产品以特定的路线进行回练,能够有效提高乙烯,丙烯和芳烃产率,进而提高原有催化裂解的经济效益和原油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烃油加工生产乙烯和丙烯的领域,并具体涉及一种多产乙烯和丙烯的烃油加工方法及加工系统。
背景技术
乙烯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基本原料,其主要用于生产聚乙烯、乙丙橡胶、聚氯乙烯等。乙烯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产品之一,占全球整个石化产品产量的75%以上;丙烯也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其主要用于制丙烯腈、环氧丙烷、丙酮等。乙烯和丙烯用以生产多种重要有机化工原料、生成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及多种精细化学品等,作为重要的化工中间物需求日益增长。
采用传统的蒸汽裂解制乙烯、丙烯路线,对轻烃、石脑油等化工轻烃需求量较大,预计2020年需化工轻油70万吨/年,而国内原油普遍偏重,化工轻油难以满足乙烯、丙烯原料的需求,在石油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蒸汽裂解原料的多样化已成为乙烯、丙烯工业发展趋势。蒸汽裂解原料主要有轻烃(如乙烷、丙烷和丁烷)、石脑油、柴油、凝析油和加氢尾油,其中,石脑油的质量分数约占50%以上,典型石脑油蒸汽裂解的乙烯收率约29%-34%,丙烯收率为13%-16%,丙烯/乙烯比约为0.5,较低的丙烯/乙烯产出比难以满足当前丙烯需求的现状。
采用石油烃催化裂解技术,通过工艺参数与催化剂性质的优化,可以有效提高低碳烯烃选择性,同时多产轻芳烃,该技术是当前乃至未来低碳烯烃和芳烃生产技术的研究热点。为了提高低碳烯烃特别是乙烯、丙烯的产率,以及轻芳烃的产率,现有技术主有:
CN1234426A将重质石油烃和水蒸气在提升管和密相流化床组成的复合反应器的下部与催化剂接触;轻质石油烃进入复合反应器的上部即密相流化床底部与催化剂接触。
CN1667089A将原料油或部分加氢循环油与再生的催化裂解催化剂、水蒸气在催化裂解反应器内接触反应。
CN101362669A是在不同裂化性能的烃类与原料与催化裂解催化剂接触,在流化床反应器内进行裂化反应得到目的产物低碳烯烃、芳烃和再裂化的原料,再将轻芳烃经加氢、抽提后,将可裂化原料返回提升管,其中C2-C4烷烃进入蒸汽裂解进一步反应,乙烯和丙烯产率在20重量%以上,同时联产甲苯与二甲苯等芳烃。
CN101362961A提出将馏程为160-260℃的原料与催化裂解催化剂接触,在流化床反应器内进行裂化反应得到目的产物低碳烯烃和芳烃,以使乙烯和丙烯产率和选择性增加。
CN101469275B公开了一种劣质原油生产低碳烯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预处理后的总酸值大于0.5mgKOH/g,特性因数K值大于12.1的原油经预热后直接引入催化裂化反应器中与催化剂接触,并在催化裂化反应条件下进行反应,分离反应后的油气和待生催化剂,反应油气送至后续分离系统,得到不同馏程的产物,待生催化剂经汽提、再生后循环使用,该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加工此类原油生成较多辛烷值较低汽油致使经济效益较低的缺陷,有利于多产低碳烯烃,提高汽油辛烷值,提高了此类劣质原油加工的经济效益。
CN102337154A提出在催化裂化条件下,将烃类原料与催化裂化催化剂在复合反应器中接触,得到低碳烯烃、富含轻芳烃汽油等产品,进一步分离得到轻芳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1383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气提装置的薄膜蒸发器
- 下一篇:润滑油基础油和环烷基油的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