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压发动机的排气系统隔热罩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14648.4 | 申请日: | 2017-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1638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8 |
发明(设计)人: | 向世建;赵艳涛;李元颖;陈生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14 | 分类号: | F01N13/14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唐锡娇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气系统 隔热罩 空气流动腔 空气储存 增压发动机 热端区域 连通 进气口 供排气系统 热量散发 增压 喷气孔 热空气 透气口 泄气阀 泄气口 隔热 侧壁 冷却 冷空气 体内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增压发动机的排气系统隔热罩,包括隔热罩本体,隔热罩本体上开设有供排气系统热端区域的热空气散出的透气口;所述隔热罩本体内具有空气储存腔和空气流动腔,空气储存腔的进气口通过管路与泄气阀的泄气口连接,空气储存腔与空气流动腔连通,空气流动腔的靠近排气系统热端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将空气流动腔与排气系统热端区域连通的喷气孔。该隔热罩能对排气系统进行隔热,并利用增压中冷空气对排气系统进行冷却,然后将热量散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发动机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增压发动机的排气系统隔热罩。
背景技术
发动机在正常运转工作时,其燃烧做工后形成的高温废气经排气歧管排出,这些高温废气携带着大量的热量,所以排气系统温度较高,并对其周围零部件进行高温热辐射。随着发动机增压技术的广泛应用,发动机增压后一般比自然吸气具有动力更强更省油的优点,但采用增压技术后排气温度陡升进而所散发的热量也会相应增多。因此,为了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和安全,工程师使用排气系统隔热罩将排气系统隔离开来,进行隔热处理。
涡轮增压发动机排气温度可以高达950℃左右,而目现有的排气系统隔热罩为一体冲压成型的较厚的板状结构,其上开设有与排气歧管连接的安装孔以及供排气系统热端区域内的热空气散出的透气口。这种隔热罩只是阻止热量从排气系统热端区域向隔热罩另一侧扩散,没有对热辐射能量进行散热处理,会使排气系统与隔热罩之间的温度上升,隔热罩热负荷较大,无法有效的阻隔发动机工作时对外的高温辐射;并且在发动机长时间高负荷工作时,排气系统热端区域内的排气歧管、增压器和催化器等零部件可能会因过多的热空气而超负荷。
另外,如图1所示,在增压发动机中,空气经过空滤器5、增压器6和中冷器2后供给到节气门3,当发动机需要减小功率时节气门3会突然关小,由于惯性的作用增压器压气机出口的空气会继续流出,为了避免节气门急关造成增压器压气机喘振现象,在中冷器2与节气门3之间的管路上设有泄气阀4,在满足节气门3需求的前提下,泄气阀4的泄气口将多余的增压中冷空气返回到增压器压气机进口,进行重新增压,增压中冷空气使用率不高;并且在某些发动机工况下,增压器废气旁通阀门会打开,排气余热能量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增压发动机的排气系统隔热罩,以对排气系统进行隔热,并利用增压中冷空气对排气系统进行冷却,然后将热量散发。
本发明所述的增压发动机的排气系统隔热罩,包括隔热罩本体,隔热罩本体上开设有供排气系统热端区域的热空气散出的透气口;所述隔热罩本体内具有空气储存腔和空气流动腔,空气储存腔的进气口通过管路与泄气阀的泄气口连接,空气储存腔与空气流动腔连通,空气流动腔的靠近排气系统热端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将空气流动腔与排气系统热端区域连通的喷气孔,空气储存腔用于储存从泄气口返回的多余的增压中冷空气,并将其均匀供给空气流动腔,喷气孔用于将空气流动腔中的增压中冷空气喷射到排气系统热端区域,以冲击冷却排气歧管、增压器和催化器等排气系统热端部件。
所述隔热罩本体包括靠近排气系统热端的第一隔热板和远离排气系统热端的第二隔热板,第一隔热板的前侧具有凹槽,第二隔热板的前侧具有与凹槽对应的凸起,第一隔热板的边缘与第二隔热板的边缘焊接密封,中间形成所述空气流动腔,凹槽与凸起之间形成所述空气储存腔,所述喷气孔开设在第一隔热板上。
所述喷气孔为条形孔,各个条形孔之间相互平行。
所述空气储存腔有两个,两个空气储存腔分别位于隔热罩本体的前侧左、右部,每个空气储存腔的进气口都焊接有进气管(与空气储存腔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1464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