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向拉伸聚乙烯抗菌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15501.7 | 申请日: | 2017-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054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高达利;初立秋;张师军;李杰;张丽英;侴白舸;徐毅辉;徐萌;邵静波;徐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L23/06 | 分类号: | C08L23/06;C08L9/04;C08L9/08;C08L79/00;C08L83/04;C08K5/098;C08K3/26;C08K3/28;C08K5/378;C08K3/36;C08K3/34;C08K3/30;C08J5/18;B29D7/01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孙向民;廉莉莉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向 拉伸 聚乙烯 抗菌 薄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双向拉伸聚乙烯抗菌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拉伸聚乙烯抗菌薄膜包括聚乙烯芯层和附着于所述聚乙烯芯层至少一侧表面的抗菌表面层,所述抗菌表面层为分散有胍盐复合抗菌剂的聚乙烯层;其中,
所述胍盐复合抗菌剂含有胍盐聚合物、锌盐和/或铜盐、抗迁移剂、纳米级粉末橡胶以及分散剂;所述胍盐复合抗菌剂中,以胍盐聚合物的含量为100重量份计,所述锌盐和/或铜盐的含量为0.01~40重量份,所述抗迁移剂的含量为0.1~10重量份,所述纳米级粉末橡胶的含量为0.5~100重量份,所述分散剂的含量为0.1~10重量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拉伸聚乙烯抗菌薄膜,其中,所述锌盐和/或铜盐的含量为5~25重量份,所述抗迁移剂的含量为0.2~5重量份,所述纳米级粉末橡胶的含量为4.5~50重量份,所述分散剂的含量为0.5~5重量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拉伸聚乙烯抗菌薄膜,其中,所述聚乙烯芯层和抗菌表面层中的聚乙烯在190℃、2.16kg载荷下的熔融指数为0.5g/10min-5g/10min;所述聚乙烯芯层和抗菌表面层中的聚乙烯的熔融温度为105-13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拉伸聚乙烯抗菌薄膜,其中,所述聚乙烯芯层和抗菌表面层中的聚乙烯在190℃、2.16kg载荷下的熔融指数为1g/10min-3.5g/10min。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拉伸聚乙烯抗菌薄膜,其中,所述聚乙烯芯层的厚度为5-100微米,附着于所述聚乙烯芯层至少一侧表面的所述抗菌表面层的厚度为0.1-10微米;所述胍盐复合抗菌剂的颗粒直径为0.01-10微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向拉伸聚乙烯抗菌薄膜,其中,所述聚乙烯芯层的厚度为10-60微米,附着于所述聚乙烯芯层至少一侧表面的所述抗菌表面层的厚度为1-5微米;所述胍盐复合抗菌剂的颗粒直径为0.1-5微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拉伸聚乙烯抗菌薄膜,其中,所述双向拉伸聚乙烯抗菌薄膜的纵向拉伸强度≥80MPa,横向拉伸强度≥100MPa,抗菌率≥9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拉伸聚乙烯抗菌薄膜,其中,所述抗菌表面层包括聚乙烯、胍盐复合抗菌剂以及任选的防霉剂和/或其他助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向拉伸聚乙烯抗菌薄膜,其中,以聚乙烯为100重量份计,所述胍盐复合抗菌剂的含量为0.05~2.0重量份,所述防霉剂的含量为0~5.0重量份,所述其他助剂的含量为0~100重量份。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向拉伸聚乙烯抗菌薄膜,其中,所述胍盐聚合物选自聚六亚甲基(双)胍的无机酸盐和/或有机酸盐、聚氧乙烯基胍中的至少一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向拉伸聚乙烯抗菌薄膜,其中,所述胍盐聚合物选自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聚六亚甲基(双)胍磷酸盐、聚六亚甲基(双)胍乙酸盐、聚六亚甲基(双)胍丙酸盐、聚六亚甲基(双)胍硬脂酸盐、聚六亚甲基(双)胍月桂酸盐、聚六亚甲基(双)胍苯甲酸盐和聚六亚甲基(双)胍磺酸盐中的至少一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向拉伸聚乙烯抗菌薄膜,其中,所述胍盐聚合物为为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和/或聚六亚甲基(双)胍丙酸盐。
13.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向拉伸聚乙烯抗菌薄膜,其中,所述锌盐和/或铜盐为无机锌盐和/或无机铜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双向拉伸聚乙烯抗菌薄膜,其中,所述锌盐和/或铜盐选自硫酸锌、硝酸锌、氯化锌、硫酸铜、硝酸铜和氯化铜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1550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韧性PE管道材料
- 下一篇:制作环保塑料制品的消塑剂组成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