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强透水混凝土净化性能的改良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17401.8 | 申请日: | 2017-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029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3 |
发明(设计)人: | 康爱红;董星海;徐雪玲;卢志萍;潘如星;娄可可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C04B14/08;C04B18/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32203 | 代理人: | 唐代盛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强 透水 混凝土 净化 性能 改良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增强透水混凝土净化性能的改良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深入,许多水域、草地等天然透水地面被大面积密实性铺装代替,生态环境被破坏,污染情况日益严重。而透水混凝土作为一种大空隙新兴道路材料,不仅能够快速渗透路面径流雨水达到防止路面积水,还能有效地去除道路径流中污染物。
透水混凝土因其充分的储渗能力而成为净化材料的良好载体,它不仅可以让雨水流入地下,而且还能为地下水提供有效的补充手段,更能有效的阻滞径流中存在的污染物,从而净化水质。透水混凝土在防治径流污染以及城市雨水管理方面的卓越表现,受到国内外材料工程、道路工程等领域的关注。
陶粒又被称为发泡石或者膨胀土,内部含有丰富孔隙,在高温煅烧下形成,有着稳定的化学性能,过水速率快。陶粒内部的丰富孔隙系统,配合上其较高的比表面积,使得其达到很好的吸附作用;除此以外,陶粒表面可以生长大量的微生物有着很强的吸附能力,掺加在透水混凝土中可以明显地改善其吸附能力。
硅藻土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含有许多各种类别的羟基,其中所蕴含的的羟基数目越多,它的整体吸附能力也就越强。为了改善硅藻土的吸附能力,可以对硅藻土进行磨细和加热等各种工业步骤。硅藻土在600-800℃的高温下进行煅烧并研磨,其最终细度达到200目,可适用于净化过滤污染物等多种工业要求。
国内外对透水混凝土的各项性能已有相关研究,但在增强透水混凝土净化性能、透水混凝土与改良净化材料结合的研究很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增强透水混凝土净化性能的改良方法,以解决常规透水混凝土对道路径流污染物净化性能无针对性以及净化性能不明显的问题。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增强透水混凝土净化性能的改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准备改良净化材料,所述改良净化材料为陶粒或硅藻土;
步骤2、选定生态透水混凝土:根据生态透水混凝土的目标空隙率,经过多次试配后,确定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称取相应的骨料、水泥、水、增强剂和减水剂;
步骤3、称取步骤1准备的改良净化材料,将生态透水混凝土的部分成分按比例替换为改良净化材料;
步骤4、将步骤3替换后的骨料、总用水量30%—70%的水进行一次搅拌,均匀混合;然后将替换后的水泥与增强剂投入,进行二次搅拌;紧接着投入减水剂以及剩余的水,进行三次搅拌,充分搅拌后获得搅拌料;
步骤5、将步骤4获得的搅拌料,分多层装料,每层装料后插捣多次,并保证间距、力度均匀一致,最后手工抹平,试件成型;
步骤6、取步骤5制得的透水混凝土试件,常温下静置后拆模,放入标准养护室养护。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
(1)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可通过结合不同种类以及比例的改良净化材料,达到调整透水混凝土的渗透系数和空隙率的目的,以适应不同的应用环境;
(2)通过本方法制得的增强透水混凝土对某种或者某些污染物的去除性能,达到更好地净化污水效果;
(3)通过本方法制得的增强透水混凝土可减少透水混凝土中水泥以及骨料碎石的用量,并达到减轻透水混凝土密度的目的,提高经济效益。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增强透水混凝土净化性能的改良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空隙率与净化材料掺量关系的改良试验结果图;
图3为渗透系数与净化材料掺量关系的改良试验结果图;
图4为固态悬浮物去除率与净化材料掺量关系的改良试验结果图;
图5为COD去除率与净化材料掺量的关系的改良试验结果图;
图6为氨氮去除率与净化材料掺量的关系的改良试验结果图;
图7为总氮去除率与净化材料掺量的关系的改良试验结果图;
图8为总磷去除率与净化材料掺量的关系的改良试验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技术目的,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介绍。
结合图1,本发明的一种增强透水混凝土净化性能的改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准备改良净化材料,所述改良净化材料为陶粒或硅藻土;
优选的,为达到较好的吸附污染物效果,所述陶粒粒径为4.75-9.50mm,硅藻土细度为200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174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