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加密移动通信的链路聚合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17959.6 | 申请日: | 2017-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795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7 |
发明(设计)人: | 陈晨;栾锦泰;刘乃安;李晓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12/803 | 分类号: | H04L12/803;H04L12/709;H04L12/725;H04L12/741;H04L29/06;H04L29/08 |
代理公司: | 陕西电子工业专利中心 61205 | 代理人: | 王品华;朱红星 |
地址: | 710071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加密 移动 通信 聚合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加密移动通信的链路聚合装置及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移动通信传输速率慢、加密链路稳定性差的问题。其包括依次连通的预处理模块、聚合模块、蜂窝模块和网络服务器,预处理模块对数据包进行负载平衡,并通过IPSec协议加密,发送给聚合模块再对数据包进行动态路由和源目的地址转换,并通过集成的网卡发送至蜂窝模块中相应绑定的SIM卡,蜂窝模块利用合路器和一根天线实现移动通信链路的集成,将来自SIM卡的加密数据包转发到网络服务器,网络服务器接收加密数据并进行解密和组合。本发明能实现蜂窝网络包括2G、3G、4G的速度倍增,提高移动加密链路的稳定性,可用于移动通信状况复杂情况下的高速移动通信场景。
技术 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加密的链路聚合技术,可用于移动通信状况复杂情况下的高速移动通信场景。
背景技术
业内周知,传统的移动网络包括2G、3G、4G,其中速度最快的是4G,静态传输速率可以达到20Mbps,基本满足高速传输的要求;但对于偏远地区,没有4G覆盖的区域,2G和3G速度不足以满足高速传输的需求。
此外,传统的移动网络是与因特网连接的,数据直接通过因特网传输。为了提高安全性,目前主要通过IP安全协议对移动通信的数据进行加密,而移动通信存在不稳定的情况,在复杂情况下,移动网络在2G、3G、4G之间不停的切换,加密链路频繁重连,无法满足加密传输的稳定性要求。
对于偏远地区复杂情况下高速传输的场景,需要对使用IP安全协议加密的移动通信网络进行聚合,以提高传输速率和保障加密环境下数据业务的稳定性。
链路聚合是将两个或更多数据信道结合成一个单个的信道,从而将逻辑链路的带宽增加n倍;链路聚合可以提高该链路的稳定性,只要有一条链路工作,则整个链路就可以工作;同时,链路聚合可以更好地支持负载均衡,用不同的设备分担大流量的传输。
以往的链路聚合方案主要利用软件实现,并应用在传统的英特网上。对于移动通信网络,由于运营商的技术资源十分封闭,主要模块使用硬件化实现,不开放服务接口,而传统的链路聚合方案由于涉及基带模块或网络协议,因此无法提高移动通信链路的速度,同时也无法解决加密链路的稳定性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加密移动通信的链路聚合装置及方法,以提高移动通信链路的速度,实现对移动网络包括2G、3G、 4G的速度倍增,同时通过对多蜂窝模块和路由进行动态管理,保障加密移动通信链路的稳定性,满足在移动通信状况复杂的情况下高速加密移动通信的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基于加密移动通信的链路聚合装置,包括
预处理模块,其包括负载均衡子模块和加密子模块,该负载均衡子模块用于将需要发送的数据包通过配置策略进行流量分担负载,该加密子模块建立n条基于 IPSec协议的静态加密隧道,利用隧道传输数据,并实现对本地子网和路由的管理;
聚合模块,其利用主机平台,通过动态路由策略,建立n块网卡与预处理模块的动态连接,并进行源目的地址转换以及转发;
蜂窝模块,其包括SIM子模块和发送子模块,该SIM子模块用于对n个手机中的SIM卡进行集成,并通过虚接口绑定与聚合模块连接;该发送子模块包括一个合路器和一根天线,实现信号的集中发射;
网络服务器,其包括数据接收子模块和web服务子模块,该数据接收子模块用于对接收来自预处理模块的加密数据并对其进行解密和组合,该web服务子模块可远程对蜂窝模块的SIM卡选取策略和聚合模块的动态路由策略进行配置。
作为优选,所述的预处理模块,包括负载均衡子模块和加密子模块,该负载均衡子模块将需要发送的数据包通过配置策略,根据应用协议进行流量分担负载;该加密子模块与网络服务器共同建立基于IPSec协议的静态加密隧道,最终形成若干个静态加密隧道,以实现对本地子网和路由的管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179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