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磁加热器具的多段控制线圈绕线结构及电磁加热器具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19261.8 | 申请日: | 2017-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347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陈亮;陈冬冬;李锦彬;陈伟;高文超;高塬贵;成灿明;李振合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6/44 | 分类号: | H05B6/44;H05B6/06;H05B6/1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康弘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247 | 代理人: | 吴敏,孙洁敏 |
地址: | 51900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 加热 器具 控制 线圈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加热器具的多段控制线圈绕线结构及电磁加热器具。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电磁加热器具作为烹饪器具被广泛应用在家庭生活中,常见的电磁加热器具有电饭煲、电压力锅、电蒸锅等。以电饭煲为例,现有技术中电饭煲加热方式单一,电饭煲底部的电磁线圈使用单段线进行绕制,只通过一个IGBT同时控制内锅底部和R角的加热,电饭煲侧部、顶部设计发热丝进行加热,发热丝通过继电器控制。
这种电饭煲存在以下几个缺陷:
1、电磁线圈工作时对内锅的不同位置加热不均匀,米饭品质相对较差;
2、发热丝在工作过程中的功率无法进行智能调节,且采用继电器控制会使得电饭煲的寿命较短;
3、发热丝工作功率一般在50W左右,功率相对较小,对米饭蒸煮效果改善不大;
4、电磁线圈无结构限位,引出线过多、走线杂乱、不规范、一致性差;
5、使用发热丝需直接同钣金件贴紧接触后进行传热,用户可直接触碰到,存在电气安全的隐患,必须进行接地处理。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出一种电磁加热器具的多段控制线圈绕线结构及电磁加热器具,该多段控制线圈绕线结构具有线圈控制更精准、加热更均匀、加热效率更高、使用寿命长、安全性好等优点。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电磁加热器具的多段控制线圈绕线结构,包括:设于内锅顶面上的顶部绕线盘组件、套在内锅外圈的侧部绕线盘组件及设于内锅底部的底部绕线盘组件。底部绕线盘组件包括:设于内锅底面下的底部绕线支架、设于底部绕线支架边缘上的R角绕线支架、绕在底部绕线支架上的底部线圈、绕在R角绕线支架上的R角线圈,R角绕线支架的形状与内锅底面边缘的弧度相匹配,底部线圈和R角线圈由控制器控制分别独立工作。
其中,顶部绕线盘组件包括:顶部绕线支架、绕在顶部绕线支架上的顶部线圈,侧部绕线盘组件包括:侧部绕线支架、绕在侧部绕线支架上的侧部线圈,顶部线圈和侧部线圈由控制器控制统一工作。
优选的,底部线圈和R角线圈各自连接一个IGBT后并联连接在控制器上,顶部线圈和侧部线圈串联后再通过一个IGBT连接在控制器上。
优选的,底部线圈和R角线圈的一端并联且该端使用合并端子。
优选的,底部绕线支架、R角绕线支架、顶部绕线支架及侧部绕线支架上都均匀设有用于绕制线圈的绕线栅格。
优选的,底部绕线支架、R角绕线支架、顶部绕线支架及侧部绕线支架的出线端均设有用于卡线的走线扣位。
优选的,底部绕线支架、R角绕线支架、顶部绕线支架及侧部绕线支架均为注塑件。
在一实施例中,侧部绕线支架固定在R角绕线支架上,侧部绕线支架、R角绕线支架及底部绕线支架设置为一体。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多段控制线圈绕线结构的电磁加热器具,包括:内锅、设于内锅顶面上的内盖,顶部绕线盘组件安装在内盖的顶面,内盖的底面设有覆盖内锅的保温盖板。
其中,内盖的下方还设有支撑环,内盖的一端可转动安装在支撑环上,底部绕线盘组件固定安装在支撑环上。
电磁加热器具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电蒸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备以下优点:
1、底部绕线盘设计为多条多段,通过底部线圈和R角线圈分开控制,分别对内锅底部、R角有针对性的加热,加热均匀性好;
2、顶部绕线盘组件和侧部绕线盘组件设计线圈,加热功率大且可变,无需与钣金件贴紧接触传热,用户不会直接触碰到,安全性好;
3、底部线圈和R角线圈使用两个IGBT分别单独控制,顶部绕线盘与侧部绕线盘串联后使用1个IGBT统一控制,全方位的可变功率加热、占空比加热,功率选择的范围更广、加热效率更高,蒸煮效果好;
4、绕线盘组件均设计绕线栅格,可实现自动化绕线,同时出线端设计走线扣位,走线简洁、一致性好;
5、底部线圈和R角线圈的出线端使用合并端子,装配更便捷,节省装配空间;
6、与电磁线圈配合的绕线支架设计均为注塑件,满足绝缘要求,不存在电气安全的问题,且无需接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绕线结构组装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绕线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最佳实施例中底部绕线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最佳实施例中底部绕线盘组件的电流方向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192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