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匹配柔性逃生通道的出口装置及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20762.8 | 申请日: | 2017-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374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7 |
发明(设计)人: | 蒋浪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创慧科达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2B1/20 | 分类号: | A62B1/20;C08L23/12;C08L77/00;C08L63/00;C08L1/02;C08K13/06;C08K9/06;C08K3/04;C08K7/06;C08K7/04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1214 | 代理人: | 詹永斌 |
地址: | 61004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匹配 柔性 逃生 通道 出口 装置 材料 | ||
1.一种匹配柔性逃生通道的出口装置及材料,包括柔性逃生通道和逃生出口装置,其特征在于:逃生出口装置包括充气减缓装置和充气滑道,所述充气减缓装置上方能与柔性逃生通道下端相匹配,充气减缓装置下方与充气滑道相连,所述逃生出口装置设于储物箱中,所述柔性逃生通道上端与逃生井固定连接,所述逃生井安装于楼顶或阳台上,逃生井上部设有开口,下部设有可打开的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匹配柔性逃生通道的出口装置及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逃生通道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纳米碳纤维35~45份,纳米陶瓷纤维35~65份,阻燃剂12~35份,抗氧剂0.8~2份,增韧剂3~6份,聚丙烯12~25份,石墨烯8~15份,改性SiO2气凝胶14~23份,改性活性炭13~28份、活性竹炭12~20份;其中所述抗氧剂为受阻酚类抗氧剂,所述增韧剂为由6~8份棉纤维、2~3份戊二醛、1~2.5份环氧氨基组成;所述改性活性炭是通过KOH、硬脂酸、H2O2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得到的,其中KOH的质量份为15~27份,硬脂酸质量份为4~7份,H2O2质量份为12~20份;所述改性SiO2气凝胶是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通过加入掺杂剂进行改性处理制备成的,所述掺杂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石棉纤维3~7份、Cr2O34~7份、莫来石纤维5~6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匹配柔性逃生通道的出口装置及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滑道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混合纤维60~80份,热稳定剂4~7份,抗氧剂0.5~1.5份,阻燃剂10~55份 ,耐磨剂 3~5份;其中混合纤维由芳纶和维纶混纺织成,填充剂由重量份为45~65份纳米CaCO3、40~56份蒙脱土组成,所述热稳定剂为亚磷酸脂类稳定剂,所述耐磨剂为纳米硫酸钡。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匹配柔性逃生通道的出口装置及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逃生通道为圆筒形,逃生通道总长度短于楼高,且与出口装置相匹配,柔性逃生通道可折叠放置于逃生井中;所述柔性逃生通道包括两层滑行道和外护套,所述滑行道位于外护套两侧,所述滑行道是由具有弹性收紧的柔性编织物成环形桶状结构的通道,其环形桶状内腔为逃生过道,所述滑行道分别为滑行道一和滑行道二,所述滑行道一位于滑行道二内,所述滑行道一和滑行道二设有若干收紧装置,所述滑行道一上的收紧装置与滑行道二上的收紧装置在同一高度的位于同一平面上成环形设置,所述收紧装置为收紧钢套;所述滑行道的两端还设有吊轮机构,吊轮机构上连接有软绳,所述软绳上均设置有若干拉环,所述吊轮机构和软绳共同作用,用于支撑平衡。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匹配柔性逃生通道的出口装置及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减缓装置为松紧袋,所述松紧袋上部形状与柔性逃生通道相匹配,松紧袋下部开有收缩口,松紧袋内部设有通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匹配柔性逃生通道的出口装置及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滑道为弯曲滑道,滑道倾斜角为23°-26°。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匹配柔性逃生通道的出口装置及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滑道横截面积为U型,滑道底部与设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与储物箱底部相连。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匹配柔性逃生通道的出口装置及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滑道和充气减缓装置本体内设有充气袋囊,充气带囊内设有全脂冲孔孔海绵,充气带囊侧边设有充气阀。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匹配柔性逃生通道的出口装置及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物箱中设有储气钢瓶,所述储气钢瓶与充气阀相匹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匹配柔性逃生通道的出口装置及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物箱对应的地面设有凹槽,凹槽内设有升降装置,所述储物箱固定于升降装置上,凹槽顶部的开口设有可滑动的两侧板,两侧板的两侧设有凹槽,所述升降装置为液压升降装置或电动升降装置,升降装置的伸缩部设有位移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创慧科达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创慧科达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2076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简易安全的柔性逃生装置
- 下一篇:纳米碳管复合结构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