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隧道入口黑洞效应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21967.8 | 申请日: | 2017-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00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查利君;余小强;林伟;蔡滨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市智联信通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7/00 | 分类号: | G06T7/00;G06T7/13;G06T7/155;G06T7/33;H05B47/105 |
代理公司: | 厦门仕诚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7 | 代理人: | 乐珠秀 |
地址: | 361110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隧道 入口 黑洞 效应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入口黑洞效应评价方法、系统及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其在隧道入口的内部按照预设间隔进行布置预定数量的标靶,并在隧道入口的外部通过工业相机对所述标靶进行实时监测,根据采集的标靶图像中的标靶可见数进行计算隧道入口的行车视距;以及根据隧道入口的限速值进行计算停车视距;然后将所述行车视距与所述停车视距进行比对分析:当行车视距停车视距时,则判断为存在黑洞效应,并进一步根据标靶可见数进行划分黑洞效应的等级;当行车视距≥停车视距时,则判断为不存在黑洞效应,并进一步根据标靶可见数进行划分照明亮度的等级;从而定量地给出“黑洞效应”评估结果,以根据评估结果对隧道入口照明制定对应的调光策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交通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隧道入口黑洞效应评价方法、评价系统及对应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近些年,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大量以桥隧为主的高速公路里程也逐年增加。由于白天隧道内、外的亮度差别极大,人眼对亮度差的感知会适应滞后,就会让人突然产生“黑洞”的感觉,如果车速过快,极易发生交通事故。为消除高速公路隧道黑洞效应,缓解驾驶员进出隧道洞口的心里负荷,需对公路隧道入口照明进行合理设计以使隧道内亮度与隧道外自然光亮度之间在满足最小亮度的前提下进行平稳过渡。
目前,隧道照明设计者依据规范通常把隧道分为入口段、过渡段、中间段和出口段等四个段来设计照明。各段的长度和照度是从全年行车安全要求出发,对洞内最大照度的设计是以全年洞外最大亮度和最高行车时速来确定隧道内各段的灯具功率和灯具分布密度。能够实现照明自动控制的非常有限,通常因线路布线回路的限制,只能做到2、3级人工或自动控制,对于如天气、车速、车流量等参数只是在设计阶段给予以最大值考虑,最终各段照明的长度和照度也始终是处于最大值状态。对于天气、车速、车流量等时变参数无法从宏观上对整个隧道的照明进行自适应方式调制。
为了能够实现隧道入口照明的既节能又有效的自适应调整,需要建立在对所述“黑洞效应”的准确评价的基础上,因此,如何进行隧道入口的“黑洞效应”的准确的可行的评价,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隧道入口黑洞效应评价方法、系统及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其通过对隧道入口的“黑洞效应”进行定量评估,从而定量地给出“黑洞效应”评估结果,以便根据评估结果对隧道入口照明的亮度值进行合理的调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隧道入口黑洞效应评价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a.在隧道入口的内部按照预设间隔进行布置预定数量的标靶,并在隧道入口的外部通过工业相机对所述标靶进行实时监测,采集所述标靶图像,并根据所述标靶图像中的标靶可见数进行计算隧道入口的行车视距;
b.根据隧道入口的限速值进行计算停车视距;
c.将所述行车视距与所述停车视距进行比对分析:
当行车视距<停车视距时,则判断为存在黑洞效应,并进一步根据标靶可见数进行划分黑洞效应的等级;
当行车视距≥停车视距时,则判断为不存在黑洞效应,并进一步根据标靶可见数进行划分照明亮度的等级。
优选的,所述的步骤a中,所述行车视距的计算公式如下:
L=L1+L2+(n-1)*L3;
其中,L代表所述行车视距,L1代表工业相机与隧道入口之间的水平距离,L2代表第一个标靶与隧道入口之间的水平距离,L3代表相邻两个标靶之间的间距,n代表标靶的数量。
进一步的,所述的步骤a中,所述标靶沿隧道纵向间隔布置并固定设置在隧道的顶部,所述标靶的总数量为6个,且工业相机与隧道入口之间的水平距离L1为40米,第一个标靶与隧道入口之间的水平距离L2为50米,相邻两个标靶之间的间距L3为10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市智联信通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市智联信通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2196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复合式挡土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下一篇:一种带有隐藏垃圾箱的环保型餐桌